當代散文的十五種話題
關于當代散文的十五種話題
王劍冰
1、十七年的散文
當代散文傳統的說法主要是包含著兩部分,一部分是一九四九年以后十七年的散文,另一部分是一九七七年以后的散文,文革十年間就不再多說了。
十七年的散文的先期,也就是五十年代初,散文的寫作主要是以通訊、特寫為主,真實地反映抗美援朝及新中國建設浪潮的成為主流作品。因而通訊、特寫的寫作能夠很快發展為報告文學,真正意義上的散文卻沒有形成大勢。這一時期的代表作當是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
直到十年以后,散文才漸漸變得純正起來,而所謂具有深遠影響的散文三大家楊朔(代表作品是《雪浪花》、《茶花賦》),劉白羽(代表作品是《長江三日》、《紅瑪瑙》),秦牧(代表作品是《花城》、《土地》)也幾乎在同一時期出現。
三大家不僅在創作上有所建樹,理論上也有自己的說詞。楊朔說過,“我在寫每篇文章時,總是拿著當詩一樣寫。我向來愛詩,特別是那些久經歲月磨練的古典詩章。這些詩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鮮的意境、 思想、情感、耐人尋味,而結構的嚴密,選詞用字的精練,也不容忽視。”楊朔所追求的詩性的寫作,實際上是一種唯美的寫作,這在當時是一種很新鮮的理論,它支持了藝術散文的發展發向,對原本已成氣候的通訊、特寫和報告文學樣的散文是一種反叛。也正因為如此,楊朔的散文成為激活散文界的“東風第一枝”,也成為一種眾人效仿的模式。盡管這種模式被后來者所批評。在當時,劉白羽的散文創作觀念同楊朔是一致的:“我覺得散文最主要的是美,詩意,意境。”
在這一階段,冰心、徐遲等也都有散文創作的理論,但最有研究性又最有指導性的當屬秦牧。秦牧不僅在創作上顯得更加視野開闊、活泛自如,理論上也更兼和聯廣。他的某些觀念,今天看來都不算過時。比如秦牧說:“這個領域是海闊天空的,不屬于其他文學體裁,而又具有文學味道的一切篇幅較短小的文章都屬于散文的范圍。它也許是文藝性的政治、社會論文,和“社會科學”隔壁居住,然而一墻之隔,使這些“雜文”仍然是文學的子女。它或者是個人抒情氣氛很強烈的東西,和“詩歌”隔壁居住,然而一墻之隔,使這些抒情文和它的堂妹妹那叫做“詩歌”的性格嗓門,仍然大有分別。它或者是包含著一個故事,和“短篇小說”隔壁居住,然而這“小品文”的聲音笑貌,又和他的堂兄弟大有不同。它也許如實記事,也許夾敘夾議,也許氣勢萬千,也許三言兩語……樣子雖然很多,它們卻都屬于“散文”這個家族。
那些最好的散文,有的使人想起了銀光閃閃的匕首,有的使人想起了余音裊裊的洞簫,有的像明凈無塵的水晶,有的像色彩鮮明的瑪瑙……一切的散文形式都應該提倡,各種形式都應該盡量具有豐富多彩的內容。除了先進的思想是長期具有生命力的東西外,內容和形式的老套、單調,任何時候都是文學創作中心須避免的毛病。”
正是有了這樣的一群散文家的引領,才有了六十年代初期的第二次散文浪潮的創作成就。這是值得記憶的一段散文的歷史,沒有這一段記憶,十七年加之文革十年就幾乎是一片空白了。每個人都不是在真空里生活,都會打上時代的烙印,不管是思想上、生活上還是寫作上。我們的作家能夠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子,并將藝術寫作作為散文的主要創作理念,已經是相當不錯的了。
因而,在總結當代散文時,這一個時期的創作是不能繞過也不能全盤否定的。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散文信息



點擊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