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錄一段鮮活的歷史
實錄一段鮮活的歷史
——紀實散文之我見
我至今不能忘記,也許是我們整整這一代人都不能忘記:十多年前,久寒乍暖、文壇復蘇之際,前輩作家徐遲同志那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問世時,在文學界、科技界、教育界、思想界乃至整個社會引起的反響與轟動,人們奔走相告,報刊紛紛轉載,街談巷議,洛陽紙貴。
至此,揭開新時期報告文學帷幕。進而名篇迭出,高手云集。報告文學紀實文學傳記文學歷久不衰以至于百家報刊聯合舉辦征文。中國紀實文學之潮猶如錢塘江潮涌,呼嘯吶喊,蔚為大觀,以至于給人造成這般印象:似乎紀實報告文學之發端之成果可以歸納進“改革開放”的業績中去。
這委實是一種誤會。
若尋根溯源,中國的紀實文學幾乎和中國的文字——卜辭與金文的源始一般悠遠。文字誕生的最初目的便是為了“紀事”。
舉凡述錄,吊文、齋詞、祭、哀詞、記志、墓銘莫不如是。之后,中華文化中國文學,詩詞、散文、戲曲、繪畫、音樂、傳奇、話本、史書乃至工藝品、陪葬品大都從“紀事”中得到派生和繁衍。先秦散文諸子百家多為當時至圣者們言行的筆錄;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首先是一部出色的紀實文學,北宋畫家張擇瑞的《清明上河圖》恰是逼真入微地臨摹了汴梁清明時節的原野、河流、街市、人物、騾馬、酒樓店鋪、僧道醫卜,千行百業、蕓蕓眾生構成的一幅風俗民情圖,才得以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畫。就連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不也是按照當時戰地實況燒制、組合、排列的么?
還可以舉出成千上百種例子:酈道元的《水經注》、柳宗元的永州八記;詩歌中的《孔雀東南飛》、《木蘭詩》有相當大的紀實成份;小說的祖先話本,“三言”“二拍”,誰能斷定最初的起源不是茶館酒肆傳播的民間真事軼聞?很難想象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若不是極其真實的對當時政治經濟、官場戰場、習俗風尚、人情世態做出最客觀最入微的記載,那么,還會不會讓當
今的中國人引為驕傲?
中國如此,外國亦然。人們從古埃及、古希臘、兩河流域出土的文物來考證當時的社會風貌;從西班牙的《阿爾太米拉石窟壁畫》與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壁畫》來研究原始人的生存形態。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西方文藝復興運動的實質難道不是遠離實際的僵死的刻板的“神的失落”和充分反映生活反映人的七情六欲主張人性的張揚和崛起?說到底是真實和虛偽的搏斗!表現了整個十九世紀法蘭西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習俗的《人間喜劇》的作者巴爾扎克自稱是“歷史和時代的書記官”;奧地利的茨威格固然以小說享譽世界,他的傳記文學三大師——《巴爾扎克傳》、《狄更斯傳》、《陀思妥耶夫斯基傳》也同樣聲著四海,至于他那部記載世界十二位偉人生平事跡的紀實文學——《人類群星閃耀時》更是風靡世界,短短半個世紀,印刷十七版之多,超過作者自己最精采的小說印刷版數。紀實文學如此受到群眾的喜愛和青睞以至于國外甚至涌現出紀實文學的流派——寫實主義,新聞主義……出現了紀實文學的大師,比如美國寫過《錢商》、《航空港》的阿瑟·黑利。產生過世界影響的《西行漫記》的作者斯諾;以《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讓中國作家目瞪口呆的索爾·茲伯里;聯邦德國第一報告文學作家君特·瓦爾拉夫;甚至以寫蘇聯衛國戰爭通訊出名的波列沃依至今還讓許多中
國讀者記憶猶新。
凡此種種都論證一個真理:古今中外有出息的文學家都不曾迫使鮮活的生活向抽象的觀念奴顏卑膝!他們無不對所處時代做出真實深刻的表現,表達出人類對宇宙自然的看法,對社會人事的態度,對美與永恒的追求。歷史也早對這些鐵的規律法則做出首肯。
盡管紀實文學源遠流長,成就輝煌,但我們仍然得承認一個事實:無論哪個國家或是民族在撰寫自己的文學史時,小說、詩歌、戲劇則注定占據顯赫位置,紀實文學大多被冷落在一邊。本世紀初開始頒發的迄今為止最權威的諾貝爾文學獎金歷來青睞的也只是小說、詩歌、戲劇作家。二次大戰的風云人物溫士敦·邱吉爾盡管“由于他在描繪歷史與傳記方面之造詣,復由于他那維護人之高超價值的杰出講演”而摘取了諾貝爾獎金的桂冠,但也委屬鳳毛麟角。如此這般,文學——尤其是與紀實文學堪稱姐妹藝術的小說變得驕傲起來,自視清高,數典忘祖,似乎唯獨自己有跨進藝術殿堂的殊榮。原本和自己有著源遠流長難解難分的血緣關系的紀實文學倒有點不倫不類、末等九流的味道。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