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何為?
編了多年的散文年選,新的年度選本有了大概的眉目后,心里總有些不一樣的感覺。每在年末應約做這件事,悉數檢讀各類報刊上的散文隨筆,那些熟悉的名字和精彩的文字,細品瀏覽,是一種莫大享受,也彌補了平素閱讀之不足。編年選,用得一句俗話,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或者,可以把后一句改為“歲歲年年選不同”。
說起來,還是老話,也有些傷感。這幾年的文壇,在總態勢上是平淡,沒有多大的反響,過去那種文學一時間成為轟動效應,主角似的風光不再,那種國人爭相寵愛、盛宴式的文學時光不再。不過,文壇總少不了熱鬧,有人愛興風作浪,搞些動靜。有些媒體也愛玩點噱頭。文壇中人,也不乏作秀者,搞點自戀自吹式的花活。這也難怪,侍弄文學的人說起來在全國為數不少,還有那么多的單位支撐著,國家級的地方的,形成了龐大的陣勢,當然還不算業余的癡情人,他們如果不發出點聲音,這碗飯大概沒了滋味,所以,這年頭,文學每每遭人詬病,或不滿或不敬,但是,文壇還不時在那里熱鬧著,總還有人時常弄點聲響,證明這個行當的存在。面對文學日益邊緣化的狀態,日益在市場化的角逐場里被冷落的現象,有人抱怨憤恨,有人憂慮心焦,有人平和以待,看成是正常的復歸……無論如何,文學熱鬧與文寂都不是正常;負載沉重,擔當經國大業之道,或受關注如“超女”搶眼,都不是好事。文學,當是精神世界里的高蹈者,不屑于與經濟、政治,甚至于影視、服飾、旅游等等時尚文化的新寵們爭鋒的。文學撫慰人心,撫摩精神,揭示靈魂,為人生旅途辛勤的勞作者送上一絲慰藉,或一股精神助力。文學本質上是內斂的,是寂默者事業。魯迅也說過,文學不是戰斗。與其讓文學成為前臺的勇士,風風火火地有如街市上的雜耍,盛裝游行,不如當做圍爐團聚時夜話,靜閑時暇的咖啡,三倆友朋聚會時的一杯龍井。在這個流行文化、大眾文化與商品文化,日益成為市場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寵幸之時,讓文學守護清靜,堅守沖持,也許是對文學最為實際的愛護。
當然,從一個時期的文化生態發展而言,從文學發展趨向和變化規律而言,文學的嚴肅與大眾,傳統與流行,時尚與精英,等等,都是這個文化多元時期,所要經歷的過程與步驟。問題是,在眾多淺薄的通俗文化,特別是所謂的視覺文化、網絡文化、拇指文化,大肆張揚日益泛濫之時,打著大眾的旗號,對文化進行肆意的解析,快餐化,對嚴肅的文化精神進行嘲諷,戲謔化。那么,文學惟一要做的是,堅守精神,耐得寂靜,守住自己。
所以,當我們把目光放在一年一度的散文創作時,我們關注那些從文化品位上、思想精神上,關注現實,揭示生活,摹寫人生的散文隨筆。在流行的大眾文化高唱著享樂主義、欲望人生的低俗之調時,時代的精神性、理想主義,難得在文學領域里還有執著的堅守者。這就是我們在選本中舉薦的一大批作品。我固執地認為,在文學中,最能快速而有效地抵制大眾文化的浮躁和淺薄,消解流俗文化的低俗和快餐化,提升普羅文化的精神層次,當是這些談天說地、不拘一格、追古撫今的散文隨筆,是這些闡釋生命的意義和理想的崇高,思考人生、思考社會的文字;即使是懷人,紀事,寫史,品書,游歷等等,看似平常隨手拈來的文字,也能從精神層面上參與對時代文化,有或隱或顯,或多或少地反映,或者說它們涵泳的文化內蘊,折射了時代文化最為重要的內容,描述了時代精神的犖犖大端、萬千氣象。再大一點說,如果我們希冀文學能夠參與這個時代文化精神重構的話,那就是,我們需要真誠地直面人生,深刻地反思歷史,即使是人生體味,生命觀照,自然體悟,友情的交流,等等大眾情感,也要讓文學發出自己應有的聲音,要有一批思想文化的精神守望者。而眼前的這些作品,雖然多是側面地切入,或許視點單一,比如寫文化老人的精神執著,寫人生危難中的生命情懷,寫旅途者的文化鄉愁,寫閱讀歷史后的現實感悟……但其品性和精神,與時代文化精神相契合,有著厚重的分量。如果說,影視文化、傳媒文化、消閑文化,表示了一個時期文化的多樣豐富的話,而文學特別是我們所看到的這類把理想主義與現實精神合拍的散文隨筆,則是鑄就了一個時代文化精神的高地,所以,我覺得,不必擔憂文學過多地去負載社會內容,承擔一些社會文化的角色,喪失了本性,當流俗和平庸的文化泡沫洶涌而至的時候,當精神傳統成為稀薄的短缺貨品時,我們提倡精神性和文化品性的作品,孜孜地尋找和推舉文學中的“重金屬”,不能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也許這樣的一個文化多元時期,挑戰與機遇并存,也成就了文學的聲譽。尤其是對于說理與寫實,抒懷與闡述交融,虛實結合、人文相諧,這樣一種便捷而靈動的文學樣式,散文是大有可為的,散文的聲名將會得到傳揚的。這里不是要擴張文學的社會功用,與前面所說的文學的休閑性、娛樂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