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該何去何從
愛,該何去何從
——讀劉潔《養女》有感
毋燕
沒有親情的人生是不幸的,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親情、愛情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兩種美好情感,是人生幸福快樂的不竭源泉。然而,生活中矛盾似乎無處不在,親情和愛情也常常紐結其中,時時需要智慧和技巧來化解。隨著獨生子女家庭占據社會的主體,年輕一代不僅面臨著社會更大的競爭壓力,而且開始肩負起贍養老人的責任。在社會保障體系還有待完善的情況下,家庭的幸福和事業的成功時時考驗著我們處理矛盾的能力。
1979年起,國家出臺了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人口政策——“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這有效解決了人口過快增長與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的利用和環境的保護之間的明顯矛盾。但是,凡事利弊相生,我們不得不感嘆,隨著第一批獨生子女到達適婚年齡,他們的生存競爭壓力也在與日俱增,有人說他們的前二十年是創業,后三十年是養老。據統計,截至目前,約有八千萬到一億獨生子女家庭,未來10年,包括獨生子女與獨生子女、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組成的“獨身父母”家庭將成為社會主流。對一個家庭而言,如果獨生子女夫婦的下一代還是獨生子女,那么三代同時就可能出現一對年輕人贍養十二個老人的局面。
作家劉潔的長篇處女作《養女》,捕捉的正是獨生子女的婚姻和家庭這一社會的焦點話題,這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回避也無法回避的時代命題。
主人公梅潔雅,一位命運多舛的女性,一個將報恩進行到底的孝女形象,她的故事動人心弦、催人淚下。無論面對多么復雜多么艱難的狀況,她都能毫不動搖無怨無悔地將自己的人生信條貫徹到底——“只要父母需要的就是我要努力去做的”,她用青春、用熱血、用身體,甚至用生命努力詮釋知恩圖報這一樸素的道德觀,踐行著孝道的極致誓言。可以說,她的孝人間難有、世上少有,即使面對醉人的愛情,她依然決然地選擇回報養父母的養育之恩。毋庸置疑,知恩圖報是一種美德,孝道更是中華民族需要傳承的一種傳統文化,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何況是重于山大于天的養育之恩呢,無論歲月怎么更替,社會怎樣發展,人類如何進化,孝道都應該是作為人的基本品質。尤其在物質充裕的這個時代,我們更需要時刻關注自我的道德情懷。小說秉持人心向善的信念,幾乎每個人都受到了女主人公人格魅力的震撼和感化,曾經誤會的、不理解的都盡釋前嫌,這種用細膩的、樸素的情感表達出對真善美的謳歌,是對生命質量的提升,是對人性本真的詩意描寫,是文學作品中審美觀照和價值觀照的巧妙結合。正如小說中所言: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和諧的家庭來做基礎,而建設和諧家庭,就要大力弘揚孝道文化,潔雅對養父母的至孝可歌可泣可圈可點!但也正因至孝才造成她與田野的矛盾沖突,導致了她的出軌,所以她不是高大全式人物,而正因為缺憾才構成她的美,就像斷臂維納斯!在第二段婚姻中,正因為至孝才包容了江河一次次背叛!她那金子般的心靈,折服了凌子這顆難以馴服的心!
其實,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的多。在這個崇尚自我的時代,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不愿受到過多的束縛,堅持用自己的方式生活,由此個性不同,處事方式自然各異。婚內無小事,一吵即漩渦,偶爾一次的小摩擦、小沖突,哪怕是鍋沿碰碗勺的小事,在雙方家庭、家族、兄弟幫和姐妹淘等等外力的推波助瀾下,都會向著更廣更深、更不可預知的方向發展,以至于逐漸演變成一個巨大的婚姻漩渦,最終將直接威脅著兩個人愛情、婚姻和家庭的存續。非獨生子女尚且難以周全,作為獨生子女,諸般感情便更加糾結更加困擾。獨生子女結婚之后,面臨著全新家庭結構中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夫妻之間,尤其兩代人之間,由于個性的不同、價值觀的差異、秉性的沖突、習慣的矛盾,小到一日三餐吃什么、怎么吃這些點滴細節都會升級為家庭矛盾,一旦出現更為特殊更為復雜的狀況,比如小說中提到的——有了孩子在誰家坐月子、孩子由哪方父母看護、雙方老人怎么贍養、春節回誰家過年……就更容易產生爭執,一旦有了分歧,便會引起婚姻的震蕩。小說跌宕起伏的劇情,正是從棄學從藝、婚姻風波、捐腎救母、艱難創業、遭遇不幸這縱橫交錯的五大空間鋪展開來,娓娓訴述了清新靚麗、善良執著、自立自強、渴求幸福而又命運坎坷的“報恩女”的故事。
透過《養女》,我們不難發現作家劉潔卓具才華的創作實力——積淀著對社會問題的敏銳觸覺和深邃洞察力,豐盈其中的人文理念、人文精神和人道關懷,這些恰恰是一位自覺而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必然的文學態勢。小說不僅觸及到雙獨生子女家庭老人贍養的倫理問題,而且探問了離異家庭中孩子的教育和生存問題——田恬和沈小瀧有著相似的地方,他們同樣遭遇了親身父母的離異,然而,田恬比小瀧幸運的多,她從小生長在一個比較祥和的氛圍中,父母離異帶給她的影響相對小瀧要小的多。誠然,即使小瀧的父母——喬皓容和沈江河沒有分道揚鑣,他周圍的環境也是糟糕之極,母親紅杏出墻、睚眥必報,小姨蠻橫無理,盛氣凌人,長期生活于這種環境中,一個小孩又怎能出淤泥而不染。遑論他成為母親報復父親的一枚棋子之后呢,或者稱為武器更為合適吧。而這一切,皆緣起其母喬皓容自食其果的“被離婚”。沒有任何一種力量比婚姻家庭的解體造成的悲苦更嚴重,離異的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子女承受的遠比正常家庭的多得多——苦澀的經歷與不堪的現狀,這是獨生子女步入婚姻后引發的又一社會命題,即家庭教育新時代的到來。
小說著意立體的塑造人物形象。主人公梅潔雅她專注愛情,執著孝道,卻常常無奈地糾纏于丈夫和父母之間;她苦苦尋覓幸福的愛人,卻兩度遭遇短暫的“曇花婚姻”;她捍衛正義,與人為善,知恩圖報,甚至以德報怨,卻遭遇不期而然的報復;她創業路上,摸爬滾打,生活拮據,卻能廣結善緣,多次向敬老院和山區捐獻錢物。她追尋婚姻的和諧、家庭的和睦,卻總是輾轉于丈夫和父母的矛盾之間。太多的選擇思量,太多的迷惘彷徨,太多的無奈憂傷,鑄就了太多的幸福和太多的遺憾。對其閨蜜肖白云的塑造,呼之欲出,快言快語嫉惡如仇,卻不失理性的智慧。作者筆力挺健而蘊藉,以梅潔雅為中心,同時輻射出個性獨特的男性群形象——俊朗多才正直敦厚的田野,風流倜儻才華橫溢的沈江河,睿智果敢率性仗義的初溫暖,每一個人都有著鮮活的靈魂,或許不完美卻是最真實的。文筆輕靈自如,長短句兼用,時時閃現的劇本式語言,生動細膩,尤其是具有鮮明時代感的人物臺詞極富有可讀性和可視性,畫面感強,令人耳目一新、回味無窮。
《養女》是一部足以引起讀者共鳴的小說,它恰似一曲沉郁內斂、凄婉浪漫的詠嘆調,當我們掩卷而息時,內心留下的卻是不盡的反思和反詰——愛,在梅潔雅內心,該走向何方?小說結尾似乎所有的人物都能夠放下心中芥蒂,理解彼此,互相溫暖,我們不禁要問,生活中,果真能夠如此這般如意團圓嗎?顯然,作者的答案是否定的,她冷靜的筆鋒,穩健駕馭著故事,將這個看似完美的結局最終定格在了空靈蒼涼的美的消逝里——女主人公將對養父母的感恩之情盡孝之心凌駕于愛情之上,兩次婚姻的解體,不正說明了在生活中,她的這種情感,有些偏執,有失公允,以致于遭遇重重打擊嗎?在物質基礎日漸豐厚、生活壓力日益加劇的時代,如何處理婚姻家庭的各種矛盾,更好的去愛,愛父母,愛配偶,愛孩子,在愛中成長,在愛中成熟,這不僅僅是一個家庭中夫妻雙方需要為之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四二一”這一金字塔形的家庭結構快速凸顯,“四二二”家庭結構日益漸顯的目前,這更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實際工作部門高度關注并給予逐步解決的社會問題。
感謝作者,讓我們經歷一次孝的洗禮,帶著我們進行了一次關涉信仰和道德的審視,引發了我們對獨生子女生存狀態和家庭風險這一沉甸甸題旨的深思。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