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陜西女性文學的宏觀概覽
(陜西作家協會秘書長 王芳聞)
《陜西女作家》小說卷、詩歌卷和散文卷在中國作協、省政府、省委宣傳部和省作協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由太白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陜西女性文學創作的一次大檢閱,是陜西女性作家創作實力的一次大展示,也是給所有鐘情于文學、辛勤耕耘的姐妹奉獻的一份厚禮。作為本書的主編,編輯這本書的過程,是走進女作家精神和藝術世界的過程,是與她們進行文學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我們不僅從這些作品中讀出了不同的歷史歲月在這些作品中烙下的時代痕跡,更從中讀出了作家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受眾的創作姿態;不僅讀出了她們絢麗多姿、精彩紛呈的個性文學話語,更讀出了一條穿越歷史風云的、貫穿于包括陜西女性作家在內的精神基線:這就是矢志不渝地深入生活,滿腔熱情地開掘生活和真實藝術地反映生活。認真研讀這些作品,對于我們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迅速掀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促進陜西文學的大繁榮、大發展無疑是大有裨益的。關于這些作品的思想意義、藝術特征和美學解讀,各位專家將會發表很有見地的觀點。我這里只想從本書主編的角度對這些作家和作品做一個宏觀的概覽。
一
說到概覽,我們的思緒就不能不回到建國初期那個除舊布新的偉大變革時代。當我們黨的工作重點由鄉村轉入城市的時候,當我們黨從長期帶領人民為奪取政權而斗爭轉為領導全國人民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為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而奮斗的時候,那種生氣勃勃的時代氤氳,那種風和日麗的社會風貌,深刻地影響和造就陜西一批輝映文壇的女性作家。他們是賀抒玉、高彬、張文彬、何鴻訓、何正璜等一批既是編輯,又是作家的女性群體。她們中有的人披著革命戰爭的硝煙走進文壇,有的迎著新中國的誕生躋身文海。在她們身上,既承繼著解放區文學的優秀傳統,又蘊含著對新生活的生命體驗,這種雙重的生活積淀,賦予她們的作品以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和飽滿的時代激情。例如,從40年代就參加革命文藝工作的賀抒玉,就是這一時期女性作家的突出代表。她的小說作品《我的干姐妹》、《紅梅》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青春時期的革命經歷使得她對普通勞動者有著深厚的情感,長于用樸素細膩的筆墨勾勒鄉村經過歷史變革的絢麗多彩的畫面,精心塑造農村普普通通的農民和干部——特別是各類性格迥異的女性形象;謳歌他們美好的純樸的心靈和在時代風雨中經歷的心理變化。關于這一點,周燕芬教授在她的評論中有獨到和深刻地分析。
如果說,賀抒玉因為長期擔任文學期刊的編輯工作一直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那么,說到建國初期到50年代的陜西女性文學,張文彬這個名字恐怕今天的許多年輕人就很少知道了。出生于30年代的她,雖然作品不多,然而,可貴的是,她的文學思維的冷靜和理性,她的文學審美視角的獨到和新穎,她對于生活的深度思考和詰問。評論家們在評價張文彬的作品時,提到了她的《心祭》,而這篇作品不是發表在50年代,而是問世于思想解放、觀念裂變的80年代。這個時期的主要時代特征是,在經歷了十年“文革”之后,中國人對于曾經親歷的生活貫注了一種哲學的反思,對于我們曾經自以為正確的理念表現出自覺地反省,對于曾經成為我們精神重負的歷史積垢表現出一種文化層面的清理,在這樣的背景下,張文彬的小說《心祭》就打上了濃重的文化批判的烙印。我十分贊同周燕芬教授的分析:“作家不是簡單將母親受到的傷害歸咎于‘左’傾思想或封建意識,而是揭示出‘左’傾思想和封建意識在女兒身上的投影……”。我們這里且不去評價作品本身帶給我們的啟迪,僅就創作姿態來說,不難看出作家追隨時代潮漲潮落,回應時代的風氣變革之先、聚焦時代焦點的燭照精神,它對于今天正在從事文學創作的年輕女性作家無論如何都是一種深刻的啟迪。
我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這些老一輩作家強烈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對于她們來說,創作只是其生命的一部分,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她們的創作帶有業余的特點,而他們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培養和扶持文學新人,為陜西文學的蓬勃發展培養了大批的文學新秀。今天活躍在文壇上的許多作家,都是通過她們走到讀者面前的。她們也為全國編發了大量優秀作品。為全國廣大讀者耳熟能詳的《紅日》、《百合花》、《紅旗譜》等,都是通過50、60年代享譽全國的文學期刊《延河》走向全國的。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文化多元、觀念多樣的時代,一方面,文學的邊緣化日益成為作家和評論家焦慮的現象,另一方面,一大批文學青年依然始終不渝的堅守著文學的神圣,這樣的時代圖景多么迫切需要大力弘揚老一輩女作家的奉獻精神。胡錦濤同志號召全國人民特別是文化界要自覺堅持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讀一讀她們的作品,追憶她們奉獻的身影,我們會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我們對于再造陜西文學的輝煌所承擔的莊嚴使命和重于泰山的責任。
二
文學從來都是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遙知花改岸,始驗鳥隨舟”,它的絢爛的風景既是一脈相承的,又是斷代的和不斷刷新的。讀《陜西女作家》,會發現一種“芳林新葉催陳葉”的風光旖旎,一種“流水前波讓后波”的波瀾迭起。
從20世紀七十年開始走上文壇的李天芳、李佩芝、葉廣芩、孫珙、袁秋香、夏堅德、惠慧、劉亞麗、毛安泰、高華、楊小敏、
在這一時期的女性作家中,葉廣芩始終是一位與時代同行,與文學思潮同步的開拓者。她豐厚的創作成就,開闊大氣的藝術表現,贏得廣大讀者和評論界的廣泛關注,被稱之為“葉廣芩現象”。她的創作雖然起步于80年代,但是收獲于90年代末和新世紀、新階段。有評論家認為:“葉廣芩的生活方式、寫作姿態和文學精神具有當代性,她所提供的文學話題,既有縱深的歷史文化感,又切近當下生活,極富現代超越性。”這是十分中肯的,我以為,所謂當代性,就是她的作品,無論是早期還是當前的,就語境而言,都打著深刻的時代印記;所謂“超越性”,是說她總是用一種行進式的、動態的思維結構作品,表現對象和選擇敘事方式。不管她的話語怎樣前沿,結構怎樣創新,敘事方式怎樣地變化,有一點是不變的,這就是對于生活的執著。在這一點上,她與陜西作家的創作精神始終保持著一脈相承的關系。盡管她有過插隊落戶的人生磨礪,然而,她仍然于2000年,到陜西周至縣掛職擔任縣委副書記。在那里,她潛心研究山系的人文地理和自然保護區,用一個女性作家的目光,解讀地域文化氛圍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從而拓展了文學題材的新領域。讀她的《熊貓‘雜碎’》、《老虎大福》,我們似乎聆聽到來自大自然的呻吟和呼喚。而她的長篇小說《青木川》,無疑是她以秦地文化和關中風情為題材而結出的新的豐碩的文學成果,是對于陜西人文精神開掘的新貢獻。葉廣芩的創作,常常讓我們想起終其一生深入生活的柳青,想起用全部生命擁抱陜北的路遙,想起用一種文化批判的精神破解民族秘史的陳忠實。如果說,現實主義是陜西文學跨越時代的紅線,那么,葉廣芩應當是這條線上一顆耀眼的明珠。
還要說到,在80年代登上文壇的女性作家中,冷夢以她深邃而又多思的目光,激情而又深沉的筆觸,辛勤地耕耘在報告文學、長篇小說、散文、電視劇本等多個領域,其腳步是執著的,其成果是豐厚的。尤其是1998年的《黃河大移民》獲第一屆魯迅文學獎,2006年她的《高西溝紀事》又獲得全國報告文學特等獎。冷夢報告文學之所以能獲得全國聲譽,是因為作品不僅具有陜西文學悠久的文學底蘊,還承繼了陜西當代文學的現實主義,表現了作家特有的那種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這一時期還有一位重量級的女作家張虹,這位漢水滋養的女性作家如漢江一樣清澈靈秀。讀她的短篇小說《雷瓶兒》,你深切地感受到了作家的靈性和智慧。陳忠實先生對此大家贊賞,他說:“張虹以極其隱蔽的敘述文字,通篇布滿了閱讀的迷霧或者說是險境。高明之處在于,這種迷霧既感受不出故弄玄虛,亦感覺不到刻意的小說技巧和文字技巧,而且生活本身的迷霧或者說泥潭,被準確而又敏銳地捕捉到了,把握透了。”
袁秋香從事報刊編輯工作,業余她創作了《燈下心語》、《風流人物》兩部散文隨筆和兩部長篇報告文學集,她的散文清新、明快、耐讀、雋永,被許多讀者所記憶。
值得一提的還有夏堅德的散文充滿了職業氣息,涉及了外事和體育等公眾知識話題,她的作品透射出作家本人率真大氣性格。賈平凹是這樣評價的:似乎沒有章法和技巧,樸茂平實,充滿了“生”氣和“野”氣。
三
中國走向改革開放,中國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這是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到目前為止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它不但帶來人們從思想觀念到生活方式的巨大裂變,也帶來文學的空前繁榮和發展。各種文學思潮在中華大地上演繹著這異彩紛呈的風景。陜西的女性文學以她們風格迥異的作品,為陜西文學天空,“點綴了燦爛的朵朵云霞。”這一時期的陜西女性文學,群星璀璨,耀日爭輝。涌現出張艷茜、楊瑩、唐卡、胡香、辛娟、周瑄璞、陳璐、陳毓、徐伊利、王曉云、李小洛、吳夢川、杜文娟、劉愛玲、李倩、李蕾、陳士娟、高安霞、聞方、魯曦、寧穎芳、常麗、百合、馬天樂等一大批文學新人。
題材多樣化,是這一時期女性文學創作的重要特征。用
四
當我們說到陜西女性作家的時候,當然要對80后、90后出生的像高璨、楊則緯、楊宇婷、代欣、呂恩慈這些新人的給以密切的關注。他們是文壇陜軍最年輕的新生力量,他們的作品如同他們花季的年齡和陽光的生活氛圍,沒有雕琢,沒有修飾,只憑著天真,直覺,敏銳,抒發青春的感悟,宣泄自己花季的心靈。高璨是一位天分頗高的女孩,13歲就出版了7本詩歌、散文、童話集,獲得了全國金葵華獎。中國散文學會會長林非評價說:“寫迷人的自然風景,寫紛紜的社會環境,寫得栩栩如生,寫的渾厚深沉,既有情感與哲理,又有巧妙的構思和絢麗的文采,這是文學創作追求的一種很高曠的境界。高璨這么小小的年齡就已經初露端倪了。”另一位少女作家楊則緯還在高中讀書時就出版了長篇小說《春發生》,現在第二部小說《末路荼蘼》已經出版。陳忠實這樣評論她的作品:“在我有限的接觸的青少年寫作者中,頗為欣喜地發現了楊則緯。她視野開闊,知識面寬泛,文字表達泛溢著才情才華……展示出新世紀一位即將進入生活的少女絢麗的情感畫卷,和對現實人生敏銳而獨有的感知。”楊宇婷是一個以生命寫作的女孩,高三讀書時出版了《太陽的味道》,讀她的小隨筆是我們的一個驚喜。
《陜西女作家》的出版,是陜西文壇的一件大事。我們祝賀這部作品集的出版同時,更希望,陜西的女性作家姐妹追著新世紀的浪花,踩著時代的鼓點,用自己俊美的筆,為陜西文學芳苑描繪更加絢麗和恢宏的畫卷,以不辜負時代對我們的囑托,不辜負陜西父老鄉親對我們的期待,不辜負婦女界的姐妹對我們的熱望。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