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首页_二区视频在线_国产精品久久电影观看_免费看片黄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首頁 > 學術報告 > 正文

“形散神不散”與散文現狀

中國散文網 作者:馬平川 發表時間:2010-07-05 我要評論(0)
字號:T|T

     檢視20世紀中國散文理論的變遷,自1961年《人民日報》副刊發起的“筆談散文”大討論,可作為一個重要節點。這場討論對散文實踐經驗的觀察與思考,對散文文體的探討和分析,建構了新中國成立后真正具有理論建樹的散文批評,直接推動了散文的繁榮與發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肖云儒提出的“形散神不散”的理論主張,這對其后散文寫作和散文研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世易時移,今天我們回望并審視“形散神不散”,仍然有著不凡的意義。

  上個世紀50年代初,散文創作題材和樣式還比較單一。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散文進入一個開闊而自由的天地,作家的創造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迎來了散文創作的一個高峰期,1961年因此稱為“散文年”。這一時期涌現出楊朔的《雪浪花》、《茶花賦》、《荔枝蜜》,劉白羽的《燈火》、《日出》、《長江三日》, 秦牧的《社稷壇抒情》、《古戰場春曉》,吳伯簫的《歌聲》、《記一輛紡車》,冰心的《一只木屐》, 曹靖華的《花》、《好似春燕第一只》,袁鷹的《井岡翠竹》,魏鋼焰的《船夫曲》等,在讀者中廣為傳誦,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正是在散文走向復興和發展的關鍵時段,《人民日報》副刊開辟“筆談散文”專欄,先后發表了老舍的《散文重要》、李健吾的《竹簡精神——一封公開信》、吳伯簫的《多寫些散文》、師陀的《散文忌“散”》、鳳子的《也談散文》、柯靈的《散文——文學的輕騎隊》、蹇先艾的《嶄新的散文》、秦牧的《園林·扇畫·散文》、許欽文的《兩篇散文,兩種心境》、肖云儒的《形散神不散》、菡子的《詩意和風格》等多篇文章。就散文的文體、內容、形式、風格、體制等展開熱烈的探討和研究,極大地推動了散文創作的發展。

  肖云儒在《形散神不散》中指出,所謂“形散”,是指“散文的運筆如風、不拘成法,尤貴清淡自然、平易近人”。所謂“神不散”,是指“中心明確,緊湊集中”。“形散神不散”的觀點,受到廣大讀者和文學界的肯定和推崇,并作為散文寫作的定義與特點,寫進一些大中學教材和理論著作,幾乎成了散文作者們自覺或不自覺遵循的不二法寶,成為散文寫作一種極具權威性和代表性的主張,其影響遠遠超過它產生的時代。

  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思想解放,在“二為”、“雙百”方針正確指引下,過去對散文寫作的思想束縛被打破,作家們釋放他們的藝術創造力,盡情抒寫他們的自由靈性,散文的泱泱春水一瀉千里,浩浩蕩蕩,形成一道壯美的文學大潮。此時的散文藝術思維呈現出多元化拓展的態勢,散文作家和理論家不但沖破五六十年代的思維模式,而且向更深入更開放的層面拓展。此種形勢下,對長期主導散文創作的“形散神不散”觀點的反思甚至質疑也成了一種必然。為此,評論界、散文界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論爭,很多論者認為“形散神不散”造成了散文創作的單一化和模式化,形成自我封閉的框框。這些觀點發表后,在文學界引起極大的影響,成為中國當代散文發展史上一個重大事件。

  對“形散神不散”,要有公正客觀的評價和認識,既要以今天的眼光認識到“形散神不散”的局限,更要理解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形散神不散”對當代散文創作和理論的貢獻。在60年代初的散文復興中,楊朔、秦牧、劉白羽被認為是成就突出且對當代散文藝術作出貢獻的作家。他們的作品,分別構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寫作的三種主要“模式”,在一個時期產生廣泛的影響。“形散神不散”正是和這三位作家的散文創作聯系在一起,成為當時散文理論和散文創作互相印證的特殊現象。“形散神不散”的特性在當代社會找到了立足點,也就被理所當然地接受了。

  客觀地講,雖然“形散神不散”對散文的概括不免單薄和模式化,它的確沒有跳出特定時代“左”的和形而上學文藝思想的思維局限。但它很簡潔準確地概括了當時散文文體的基本特征,是對當時散文的思考和回應。范培松在《中國散文批評史》中指出,把“形散神不散”作為散文文體的最主要特征,實質上是對20年代魯迅提出的散文“其實是大可以隨便的,有破綻也不妨”的一個矯正。

  在當今散文寫作的個性化和多樣化大潮中,“形散神不散”不可能概括散文的豐富性,但它確實代表了一種類型散文的特點,“形散神不散”的主張歸納了當時散文創作的審美風貌和品格,在那個特定的社會歷史時代有其合乎規律的一面。近年來雖然不斷質疑、排拒“形散神不散”這個說法,但時至今日,沿襲“形散神不散”這一傳統寫法的散文仍然長久不衰。當年具有“形散神不散”特點的散文至今也還有讀者,甚至有的還一版再版。

  “神”是指“中心明確,緊湊集中”,這確實是帶有那個時代烙印的一種簡單化表述。隨著時代的發展、散文的發展,我們對散文之“神”的認識應該更包容、更開放。“形”是外在的形式,“神”是內在的本質。“神”就是散文的“精氣神”,既是指貫穿散文主題和情感脈絡,也是指灌注于全篇的神情、意蘊、氣韻、理趣、性情等,屬于更高層次的審美理想。“神”是散文的靈魂,是散文無處不在的精神氣息,縱橫跌宕在景觀或物象中,一團氤氳地彌漫在字里行間。宋代散文大家蘇軾在《答謝民師書》中說:“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把抒情、狀物、寫景、說理、敘事等多種成分雜糅起來,以胸中的真實感受為主,展開聯想和想象,放得開、收得攏,文章結構似乎松散,但卻于漫不經心中貫穿了意脈,氣韻生動,搖曳多姿。

  在當前消費化、快餐化、娛樂化的文化環境中,在我們被太多漫不經心、拖沓沉悶、無形無神的散文包圍的情況下,“形散神不散”仍然有著獨特的價值。“神”乃散文之靈魂,散文之血脈。人失神,則目光呆滯,面色無華。作為呈現主體心靈世界的散文若失神甚至無神,散文則毫無生氣,呆板木訥,使人讀之索然無味。當下一些散文偏離了創作的正道,以致雞零狗碎、寡情少趣、蕪雜低俗,陷入一種“精神迷失”的困境。缺乏內在意蘊與神韻的開掘,忽視了情感體驗的深度和濃度,自然就沒有生機。只有滲透著作者主觀情志的“神”的契入、融合,才能激活并啟動散文藝術想象和創造,最大程度地抵達思想的本質真實,自然而然地拓展散文的審美空間。

  散文的勃興與發展,是與時代前進的精神需求、與發展社會中人的審美需求分不開的。散文應著眼于人的心靈開掘和人的全面發展。散文要最直接、最具體地展現時代發展方向與社會先進思想。這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時代,這個文明開放和諧的社會,春風化雨般地營養、滋潤文學創作,作家應當沉下心來,辛勤耕耘,更自由更暢達地表達,為人們營造一片豐饒的精神綠洲,而“形散神不散”的主張也應該蘊藉更多的可能性,在新的文化語境下獲得它的新生。(作者單位:陜西寶雞文理學院中文系)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責任編輯:admin]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如果你對中國散文網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給管理員反饋。管理員郵箱

散文信息

網站首頁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現代中國散文研究所 版權所有 陜ICP備10004154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