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的空間及問題
網絡文學的空間及問題
十年間,網絡不僅孕育了大批創造力旺盛的作者,創作出不少新穎、生動的作品,還培養了諸多擁有網絡閱讀習慣的讀者。綜觀網絡文學十年發展歷程,與最初研究所預期的偏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首先是“網絡文學無功利”這一烏托邦想像的破滅。早期網絡文學是愛好者的自發創作,以賺取“注意力”為目標,但當痞子蔡一炮走紅,從出版社獲得大筆版稅之后,網絡文學中的“網絡”就已然變成印刷媒體免費廣告的發布場所,不再有真正意義上的“無功利”。2002年左右,“眼球經濟”神話破滅,諸多熱情進行知識共享的文學網站由于經濟原因難以為繼。“書路”、“榕樹下”、“黃金書屋”等文學網站相繼倒閉或被收購,“E書時空”、“52EBOOK”等發布的電子書資源也引起版權爭議,“無功利”的知識共享似乎只能停留在想像中。2003年以后建站的諸多文學網站開始探索風險投資之外自力更生的方式,會員制、點卡制應運而生。“起點中文網”從網絡游戲運營中吸取經驗,開創在線收費閱讀模式。目前,多數文學網站都不提供全免費資源,網絡寫手成為與短信寫手、網站編輯、廣告策劃等類似的職業模式。所謂“無功利創作”只在網民間私下流傳,如博客、郵件和論壇中的網文。這類作品沒有經濟收益,沒有將作者捧紅,在傳抄中屢經修改,缺乏版權界定。因其短小駁雜,很少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卻以群體的姿態成為網絡作品中的重要部分。其中一個典型例子是汶川大地震后開始流傳的小詩《孩子,快抓住媽媽的手》,原詩經過網絡上多次轉載和改編,已難找出傳統意義上的原始“作者”,而成為公眾網絡資源的一部分。但占據網絡讀寫主流、被網站有意識保留的網文,往往基于作品效益而非價值,無功利作品得不到有意識的收集和整理。
早期對網絡作品表達方式突破的期待也未如人愿。網絡文學曾經是混雜著大量符號語言、網絡新詞、動畫、視頻的文本,全新的表達方式帶給讀者無限驚喜,其中誕生的新詞、符語還影響到口語和印刷語言,表現出視覺創新的力量。研究者曾大膽地想像:網絡文學能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優勢帶來全新閱讀體驗,“以聲音、文字和其它視覺效果為表達方式,具有交流和互動性……是一個流動的過程”。然而,當前網絡文學作品在技術創新和視覺感受方面,并沒有進一步發展。在網絡媒體日益精細化、專業化之后,在熱中于技術探索的人們從視頻、動畫、音頻等專業愛好者中找到知音之后,網絡文學反而更加單純地安于文字狀態,網絡文學延伸到手機、MP5等個人數據終端也依然是文字形式。
十年過去,網絡文學作品日漸豐富,研究的發展卻未盡人意,反而暴露出問題和不足。研究主體身份的困惑是制約研究者專注于網絡文學領域的主要因素。早期關注網絡文學的是網民、文學愛好者、記者等,當前網絡文學研究者主要由文學、文藝學進入網絡這一新領域,他們對新媒介、新文學對傳統文學觀念的沖擊、文學在網絡上發展的可能性、網絡文學創作現狀和發展規律等進行了分析歸納。隨著網絡媒體日漸興盛,一些專門的網絡文化研究機構誕生。對網絡文學的關注雖不缺乏,但從以上研究者的身份不難看出:其中大部分人并非專門網絡文學研究者,幾位主要的網絡文學研究者多是在研究大眾文化時兼及網絡文化,雖然理論功底雄厚,研究能力不弱,但因知識結構欠缺,總體缺乏對該領域的熱情。而年輕一代研究者受專業設置和學科規范影響較重,急于將自己納入主流批評領域,不敢輕易就尚無定論的新文學現象發言,以致與新興網絡文學現象逐漸疏遠。
由于網絡文學研究未成系統,是一個需要涉及又無法投入較多精力的范疇,研究者每每談及都容易從網絡文化與社會熱點結合的時事性話題入手,關于“網絡文學”則多半考慮的還是對象問題。在研究過程中,認清對象固然重要,但如果未曾完整讀過一篇網絡作品就討論其定義、特點、發展方向,則有坐而論道之嫌。不管網絡文學的定義是否已經辨析清楚,也不論網絡和文學在其中孰輕孰重、有怎樣的親緣關系,“網絡文學”名下畢竟已積累了不少作者、作品和流派,研究中決不缺少對象。當前的文學網站主要有兩類:一類以紙制出版為目的,如“華文網絡文學”、“榕樹下”等,主要靠廣告和出版贏利,他們試圖發掘和推介的不是網絡作者,而更偏向從網絡起步的傳統意義上的作家。由于這類網站偏向傳統出版模式,作品篩選嚴格,質量較有保障,但與網絡的關系卻不緊密。另一類網站以網上創作和在線閱讀為主,贏利模式離不開網絡平臺,似乎更可當“網絡文學”之名。但這類網站中的作品數量巨大,質量不可預期。以“晉江原創網”為例,其簡介上寫著“網站擁有注冊作者26萬名,超過30萬部線上作品,平均每2分鐘有一篇新文章發表,每10秒有一個新章節更新,每2秒有一個新評論產生”。僅一個網站就有如此海量的文本,研究者要想做到對對象的全面、多樣化把握幾乎不可能。收費閱讀制度也造成文本到達的困難。一般文學網站中,較完整的作品多半屬于付費閱讀范圍,研究者很難在隨意瀏覽中發現精彩的內容;而按照字數付費去閱讀篇幅超長、質量未知的單一文本,結果也未必樂觀。利益驅動網絡作品冗長、重復,即便樂于此道的人也常有“再也不想看第二遍”的感受,單個文本不具有代表性,經不起反復咂摸的作品缺乏研究價值,而要達到整體把握、廣泛閱讀又有極大難度——研究者不得不站在網絡文學之外。因此,研究者和網絡文學的距離不能僅僅歸咎于對文本的漠視,還緣于網絡文本到達的困難。
網絡寫作受外因導向,由投資方(網站)決定題材,由讀者參與大框架設計,作者只需充實內容、添加細節。經營和創作者的目的是贏得市場,在內容方面主要考慮讀者的趣味。他們希望吸引研究者的目光,但主要期待認同和鼓勵以及由此而來的廣告效應;題材的開拓、新贏利方向等可操作性建議最受歡迎,如果能提供類似“解決方案”則更好。在傳統文學觀念中,被稱為“創作”的文學首先應該具備創新開拓性,要有獨立的藝術追求和冒險精神,這種冒險時常超前,不一定被公眾看好或接受。對于文學來說最不可取的就是迎合大眾或為外在的政治、經濟目的服務。這種目的的不同導致被文學研究者看好或關注的對象不一定被網站接受并培育,甚至可能被作者或網站自發淘汰。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