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時代的詩性闡揚
“散文”時代的詩性闡揚
張立新
隨著文學經歷過“市場”的一系列沖擊和重塑,似乎一個缺少激情和詩意的“散文”時代來臨了。面對詩性的喪失,“散文”時代的學者應該為文學、為我們時代的精神生活做些什么?這需要從文學的時代性、現實性中尋找人生的生命內涵,讓文學的詩性光芒照亮人的靈魂世界。
正是詩人的存在使這個世界單純而豐富,“詩人”這一稱謂也往往超出了文學的領域,而成了一種精神象征。有價值的文學研究對于我們精神人格的構建、對于時代文化生態和精神生態的培護是能夠有所作為的,畢竟,學術并非是外在于生活世界的一套理論話語和知識體系,相反,和創作一樣,它同樣根源于生存大地,需要與世界對話并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系。通常學術給老百姓的感覺是高深莫測的,討論的也都是些很“專業”的問題,而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無關。即使是文學這種相對來說具有親和性的平民藝術,一沾上學術氣也與生活世界隔膜起來了。自居“精英”而不肯下顧,面對書本和歷史高談闊論,卻在活生生的現實人生面前失語,陷入各種學術規范的迷宮中日漸面目可憎。文學的詩意本身就體現為一種精神的高貴,但表現形態卻往往是平民情懷。文學親近生命本身的世俗性,親近文學的方式,原本就是親近人生。
文學批評的作用歷來很重要,但為何近來圈內圈外的人對文學批評深感失望,乃至于懷疑它存在的意義?其實這種失望并不在于批評本身,而在于我們這些從事文學批評的學人,在于我們對學術理解的“專業”誤區,在于我們自身在這個時代的精神失落甚至墮落。從事文學研究的人,在一種急功近利的學術氛圍下,也很容易迷失文學的本性。文學是心靈的藝術,是關乎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因此,從事文學研究和別的技術性學科不同,對于研究者個人的素養有特別的要求。這個素養,不是說你有多少知識和學術的積累,而是你的心性、胸懷和人格等的建樹,更多的是一種人文情懷,也就是基于對生命的關懷理解之上的一種真誠的人間情懷和平常心態。
文學既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更是一種人文精神的體現。因此,文學研究不但需要面對文本,而且需要面對現實,面對活生生的人,需要從文本層面拓展到人的精神層面,需要傾注批評者自身的生命體驗和激情,而不是擺出一幅“不近人情”的冷漠面孔,一種“不動聲色”的“客觀”姿態。于丹等人只有在后現代的文化氛圍下才能以“心得”的方式,通過電視這個最廣泛的大眾傳播平臺,用詩的語言,用美好的情感對老子、莊子進行現代闡釋,既通俗生動,又啟人深思,從而激活了中國傳統文化這個巨大的寶藏,使擺在供壇上的先哲圣賢在當代重新煥發出了旺盛的生命力。這樣不同文化階層的觀眾也開始感受到了學術的魅力和價值,在審美愉悅中開發了心智,熏染了詩意而開闊的人生境界。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