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背后的散文寫作
自由背后的散文寫作
彭程
●過多的自由,早晚會在某個時候讓人感到不自在。人是需要界限的。界限的缺失會令心魂無所附著,進而帶來精神的渙散和放縱。而當前的散文寫作中,存在著太多的對自由的濫用。
1
在文學的諸種樣式中,散文堪稱是一種最為寬泛、最為自由的文體。詩歌、戲劇之外,一切不以虛擬的人和事為依托——只是相對而言——不好歸入小說范疇的文本,似乎都可以劃歸散文的旗下。近年來一種有關“大散文”的定義,更是將其疆域擴展到了幾乎廣袤無垠。與之相表里,內容上更是體現了高度的開放和包容,常態和另類,循規蹈矩與離經叛道,大言炎炎與小言詹詹,總之,舉凡涉及精神生活的一切內容和表達,都可在這個叫做“散文”的超大型劇場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個座位。
不過且慢。過多的自由,早晚會在某個時候讓人感到不自在。人是需要界限的。界限的缺失會令心魂無所附著,進而帶來精神的渙散和放縱。而當前的散文寫作中,存在著太多的對自由的濫用。或者說,因為尺度的相對寬松,有些人甚至不再認可尺度的存在。
當然,沒有任何理由阻止你品茶或者賞畫,養鳥以及種花。思緒當然也不妨馳騁到另外的時空,追憶童年村邊的小河,緬懷祖母慈祥的微笑。仿佛走過無數次的路不需要辨認一樣,這些題材天然地對作者形成一種誘惑,筆頭一滑就進入了那些話題區域。如果把自由理解為不受限制,隨心所欲,那么寫作者對于這一類題材的傾心以及言說,當然沒有什么不對。
但這樣很容易會遭遇發問:自由固然自由,但它與作品的質量又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一塊營養充足的土壤里,既可以種麥子,也可以種罌粟,當然還可以拋荒不管,任憑野草雜亂生長。上述那一類的寫作,當然不能一概說沒有好作品,但大多數篇章,對于讀者的閱讀經驗,對于這種文體的生長和更新,沒有貢獻什么。說得刻薄一些,它們可有可無。
2
解釋這一點并不困難。選項太多反而造成了無所適從。沒有邊際,沒有限制,什么都寫,往往讓人忽略了真正值得寫的東西。其實,由于時間、精力等資源的有限性,選擇的自由,毋寧理解為不選擇什么的自由。并非“揀到籃子里都是菜”,要選幾樣中意的菜。尤其是已經過了學徒期,當上了掌勺師傅,就不能再來回地做清炒土豆絲、西紅柿炒雞蛋了,更不能認為這些就是菜的全部。雖然我們不具備烹制那些拿手菜的手藝,但必須承認那是一種值得羨慕的本領。
回到散文寫作,那么,選擇什么呢?
選擇陌生,選擇獨特,選擇新鮮的感受、思索和言說,選擇對于昨天的自己的超越——我用“難度”二字,來概括所有這些目標。它們相互之間或許還有著種種的不同,但不會輕易地抵達,卻是它們的共性。
平地上行走固然容易,但除了剛剛學步的幼兒,以及從半身不遂中緩慢恢復的病人,誰會把它當成一項值得夸耀的技能?學會走路后,檢驗腳力的尺度便變成遠足和攀登了,距離、高度的不斷遞增,才能給你帶來滿足。寫作也是如此。再豐盈的累積,如果不帶來——哪怕這個過程十分緩慢——一些質的變化,是難以讓他擁有良好的自我感覺的,倘若他保留了一份清明的判斷能力的話。這個世界不缺乏泛泛的感受或思索,它們甚至是過多了。如果僅僅是為了給這些老生常談貼上一種個人的標簽,盡管可以理解,但其必要性是大打折扣了。自言自語是一回事,但寫成文章發布出來,倘若你不能證明你是值得信賴的,那么,指責挑剔,冷嘲熱諷,都是閱讀者享有的權利。
散文易寫而難工。這句耳熟能詳的老話,應該在相當程度上包括了這樣一重意思。
3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有必要考慮施加某種自我限制,收斂視野,聚焦目光。多少代的前人,同輩的許多人,都已經說得很多了,簡單重復沒有必要。要爭取接續上他們,再前進一步,再深入一尺。如一句西諺所說:與其到處亂刨坑,不若一處掘深井。
至于這個領域是什么,會以什么面貌呈現,那便是你自己的事情了。那些給你帶來觸動和叩擊的,那些長久浸潤你的靈魂的,那些令你不吐不快的,不論是事件或知識,都可以成為這樣的素材。總之,這里有一種神秘,一種玄奧,一種不足與外人道的聲音、色彩和氣息,它們萌生于你的氣質、經歷,你打量世界的視角,又被你的思索發酵和引領。它們常常是不可替代的,因人而異,打上了鮮明的個性烙印。
它們是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