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沒有航標的河流
字號:T|T
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對抗和互補
相對于“網絡文學”,“傳統文學”實際上是指20世紀的文學,或者是指發表在紙質媒體上的作品。
20世紀初,在國家安危存亡的時刻,以意識形態為主軸的思想之爭,已經悄然決定了百年中國的命運。文學始終在這一巨大的洪濤之中起伏。民族的危亡使得文學的“警世”功能被強化,到后來對“階級斗爭”的書寫,文學在意識形態旋渦里愈陷愈深。改革開放之后,文學進入黃金時代,但始終沒有擺脫意識形態的影響,在反思苦難、顛覆價值的階段徘徊。我將這一階段的小說稱為“階級斗爭”的復調敘事。也就是說,雖然是以批判者的身份出現,終究沒能跳出來,進入更廣泛的空間。當代中國不缺乏具有天賦和才智的作家,卻為什么遲遲不能登上世界文學的頂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品格局小,視野窄,不足以表達普世價值觀,難以與世界主流文化融合。
20世紀的一百年特別是后來的50年,文學在思想上的負重前行,解決了民族精神成長的一些問題,但積壓的傷痛阻礙了它在新世紀的發展。“網絡文學”的出現使這一現象的改變具有了可能性。它基本上擺脫了對意識形態的依附,讓文學回歸到本能的狀態。
文學最基本的特征是對自由心靈的表達,是偉大思想與豐富想象力的結合。而“網絡文學”的特質正是“表達的高度自由”、強烈的“個性化”和非功利性。網絡作家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各種各樣的身份與職業,而且絕大多數與文學無關,他們的知識結構與身份背景千差萬別,他們的創作因此有著別樣的風情與廣闊的視野。網絡文學往往以顛覆經典文本的面貌出現,在寫作中以輕松、嘲諷的氣氛取勝,與傳統文學正兒八經的敘事、抒情,神與貌皆相去甚遠。這就要求我們以全新認知面對這一文學形態。有學者提出,網絡文學最鮮明的特征是“寫作”與“生存”的共生狀態,這與目前主流文壇的寫作方式有很大不同,他們是“在生存中寫作”,而職業性作家文學則在很大的意義上是“在寫作中生存”。
文學的游戲精神也在網絡文學中得到了極大的發揮。此外,網絡文學形式的多樣化,也使其成為新的文學發生、發展的策源地,它通過不斷的嘗試,產生了一些新的表現形式和手段。
目前是一個文化開放的時代,也是一個思想兼容的時代,“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的包容和互補既是必需也是必然。
在網絡上,文學作品始終不是一個成品,它如一股渦流,把作者和讀者卷入一種動態的互動關系中。網絡文學的創作和閱讀、作者和讀者都是被放在一個由網絡構建的立體維度中的,這使得它在形式上較傳統文學生動得多。
傳統文學的生產機制仍然是由文學期刊、文學評論家和文學史家等精英權威掌握話語權,網絡文學則比較傾向于民間意識。因此,傳統文學在思想內容上比較嚴謹,對作品的審美趣味要求比較嚴格,對非現實主義的作品持有謹慎懷疑的態度。而網絡文學可以說是天馬行空,任爾馳騁。它對作者發表、出版權的解放,也實現了“每個人都是藝術家”的平民夢想。
因此,我個人以為,當代中國文學大家必然出現在“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互補之后的一代人當中。他們將推動中國文學產生一個新的高峰。其一,他們很少受意識形態的影響,其二,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與世界主流文化趨同。最初由網絡開始走向文學世界,“網絡文學”是他們的翼,然后在“傳統文學”中他們找到民族的根。于是他們彌合了“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之間的鴻溝,使中國文學縱橫合一,蔚為大觀。
網絡文學的問題與困境
文學畢竟是一個浩大系統的工程,由于網絡寫手大都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人,過度的交互性也使作者很難靜下心來深刻思考生活,嚴肅創作,再加上外部市場因素的影響,網絡文學的作品質量很難得到保證。在創作題材方面,網絡文學的視野還不夠寬闊,愛情、武俠、奇幻等故事占了相當比重;在敘事方式、語言等寫作技巧方面也流于簡單,大量的模仿之作充斥網上;寫手生活經歷的簡單和藝術感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責任編輯:admin]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
如果你對中國散文網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給管理員反饋。【管理員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