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不能缺少一種智慧
字號:T|T
有人說: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認識那善于駕馭一切的思想。而散文家創作的散文就是他本人智慧的彰顯,他用自己的散文與自己的心靈對話,闡述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他在散文中顯現的智慧雖有其文學實用性的一面,但其中更多的應該是作為他在文本的內斂性、道德性的外在表露,它超脫、甚至有些冷峻。有時我想,既然散文的本質要求散文寫作要遠大,要深廣,要有力度,要有美感,那么即使在散文中故意顯弄一些或大或小的智慧,也應該是允許的,甚至是必須的。我私自認為散文要想寫好,要在境界上有所開拓挖掘,要有探索內心世界的深邃,要有面對人類苦難的悲憫,對文本背后的智慧是應該有所要求的。
智慧應該是自我最深的心靈體現,它涉及一種本原的道德感,否則就會外失自然之感,內乏性靈生氣。我想散文的質感與此不無關系,文學應該有一種智慧,這種智慧應該抵達一種使命感,它或是責任,或是一種對責任的啟迪。在散文中,那些不經意的日常生活片段,那些平淡如水的場景或細節,似乎必須具備這樣一種力量——一種智慧的力量。它能告訴我們,健康和明麗的人生和個性所涉及的智慧的啟動力在哪,生命的支點又是什么。古代文人行吟山澤,遁跡江湖,仕隱的背后,隱藏著的是文人對儒道文化的取舍和平衡,這是東方的一種智慧,它讓我們深刻地領悟到了人生的一種慰藉、超脫與教諭;而西方的散文也是作家對生存困境的痛苦反思,是作家省察與體悟到某種智慧的結果。因此,就一個作者而言,他要發現的,就是他在瑣碎與繁雜中由于個人的悟力得到的一種個人智慧,這種智慧幾乎都是貼近生活的,又是在很大程度上接近真理的一種智慧。
智境實際是心境,是心靈智慧所達到的境地,因此智慧會因為個人關注點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作者在散文中表現出的智慧無疑是個人化的,因為它的細密和所挖掘的角度的迥異,它很容易與讀者之間有了一種隔離,但就是這種隔離才使這個作者的智慧更顯圓滿融通,成為他個體人格涵養的表征,其中包括他在其散文中表現出的語言智慧、生命智慧以及結構智慧,也許正是因為這點,才使他的散文中的智慧有了一種別樣的開掘的方向。法國著名藝術家羅丹說過:“在藝術中,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這樣的散文,已經不只是一種文學體裁,更是一種看生活的眼光,一種啟人心性的智慧,
智慧的背后是文化,智慧原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我這樣認為。
在當下的散文寫作中,雖然那些思想與學術領域的經典闡釋,專業文論中的人格理想、審美價值似乎已經輻射到了散文的寫作領域,但那種學術的智慧應該與散文創作中所需要的智慧是有所不同的,散文所要求的文化背景也應該與之不同。散文創作要求更多的是對思想的一種悟力,對智慧的一種個人體驗。這點在散文中猶為關鍵,當一個作家把形而上的反思和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用自傳或虛構的方式來進行散文寫作,就會出現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會更讓人感嘆。因為一般認為,思想或文化對于一個人來說,好像是與他快樂感覺的天性相悖的,所以他一旦能從中撈取一些智慧的光點,智慧的光芒就會分外明亮,文化的意義就在這里。這樣的散文會揮灑自如,繡金疊彩,真誠含蓄,溫潤透明,溝通了理想與現實的鴻溝,它是一種以文化為根基的智慧顯現。
可以說,散文如果既接近了感覺,又貼近了直接的現實,直抵了事物的本質,我們就很容易窺見這種文字背后掩藏的那種更深的生存智慧和寫作智慧的。就散文而言,智慧的終結點應該是美,它包括一種智慧的美。我想,在天地間,還有比智慧更美的東西嗎?在人的生命本能中,本來就有一種對智慧的渴求,正是這種渴求使人始終處于一種上升的狀態之中。因此,散文是不能缺少一種智慧的。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責任編輯:admin]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
如果你對中國散文網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給管理員反饋。【管理員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