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人文堅守
字號:T|T
自上個世紀以降,人文精神,文學理想,是人們常提及的一個話題,人們不無擔憂的是,市場化進程,商品經(jīng)濟的大手對社會生活強勢地介入,特別是對于精神層面的影響,十分顯著而直接。這種影響,積極一面不必說。而從另一面看,對文學精神的堅守,對人文理想的高揚,帶來一定困擾,也檢視出文學在多大程度上能自持而堅守。因而有人指出,多年來文學難以贏得讀者和社會,整體上缺失了面對時代文化變化的能量和力度。這不能不是人文的缺失和淡化所致。
為此,對人文精神的呼喚,對文學商品化的警惕,自然就有了從更高的期待中要求文學高揚人文的大旗,恢復人們對文學的信任。
應當說,嚷嚷了十數(shù)年,并沒有出現(xiàn)人們期待的改觀。甚而在一些程度上,有了更為堂皇的借口和幌子。現(xiàn)實的文學,說氣數(shù)、命運,都不好定位,也難以定位。領導和組織者,圈內賢明之人,大眾和社會,都有自己的尺度,人言言殊。即便如此,對文學現(xiàn)狀的不滿,是社會共識。
當然,就從業(yè)者的數(shù)量,管理者的級別,經(jīng)費的劃撥等等看,龐大的文學系統(tǒng)肌體的運轉裕如,不因大眾的冷漠而自省,不因社會的冷落而愧疚,也更不會靜心持守,常常也有急功近利的動靜和聲響。
君不見,近時期來,有熱鬧的評獎,有喧鬧的首發(fā)式,有過程比目的重要、形式大于內容的研討,也有用心良苦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還有熱衷于商業(yè)運作而做表面文章式的排行榜等等。這些,不能不說繁華,但繁華并非繁榮,不能不說熱鬧,但熱鬧并不都是光亮。稍事回想,一年內各種文學好不鬧騰,從大小的各式紀念性的集會,到慶典式的活動,包括一些主題性的行為,留給人們可資回味的,又有多少?同我們偌大的文學社會系統(tǒng)相較,產(chǎn)出與投入成正比嗎?也許初衷雖好,而效果未必佳;蛘,初衷就未必見佳。浮華于眾,喧囂于市,取寵于人,招搖于外。如此一來,如今的文學,多有類似于行為藝術者流,而每遭有識者詬病。
有人批評,習慣熱鬧而喧嘩的慶典,少有冷靜而認真的自省,難讓文學有大的長進。也有人批評,喜好熱鬧而雷聲大雨點小,視文學為行為藝術,或者假文學之名,浮華熱鬧,官僚衙門式的管理方式,并不能對文學有多少裨益。
這是從文學行為而言,反觀文學自身,從文學的文體樣式看,這種浮華和喧鬧,雖沒有德國批評家顧彬所謂“當代中國文學大多是垃圾”之嚴重,但卻直接影響了大眾對文學的信賴和期待。
無論是從文學歷史還是從文學精神,我們期望的文學,應當對現(xiàn)實的人生熱切的關注,對個體生命熱烈而切實的體察,對大眾生存狀態(tài)、生命情感激情的投入,對于弱者給予深情的凝視,有生命的體驗,有靈魂的燃燒,又有生命的愛恨之后的痛感與激情。這樣的文字,摒棄淺薄和陳腐,拒絕低俗。同樣,針砭丑惡和不良。這樣的文字,是激情豐沛的原創(chuàng)。
難能的是,散文創(chuàng)作卻一直葆有這種文學精神,在承接優(yōu)秀的人文傳統(tǒng),描繪宏闊的社會現(xiàn)象,抒發(fā)個體生命感受方面,顯得更為自覺和活躍。無論從潛沉于古典精神的闡發(fā),還是對現(xiàn)實人生的熱情關注,散文更能體現(xiàn)對生命的謳歌, 對于社會良心的熱情褒揚。不一定是長篇掉書袋似的引征,子曰詩云,才是文化,更不是有了對現(xiàn)狀的不平,敢做振臂之呼,抒發(fā)憤懣,才是人文精神,而對于人的感情世界和精神心態(tài)的真切體味和剖析,對于人本思想的充分尊重,就可以綻放思想的花朵,切合時代的文化精神,引發(fā)讀者共鳴。
這種感受,在每做一次文學年選之時更為直接。翻讀一個年度的散文隨筆,可以看到作者們的這種追求。在懷人紀事中,感懷世事的變化,感悟世道人心的得失;在對過往的追憶中,有年代的大事要情,也有個體生命的情態(tài);從大的主題看時代文化的走勢,也可以在個人的經(jīng)歷中,感受社會前行消息。旅行途中,由物事而情懷,由景及人,也可以跳閃出對歷史和文化的思考;即便是平凡人生、弱小人物,也有對親情和友愛這一普泛性情懷的思索。寫人繪事,記史述懷,憶往說今,深摯的情懷,熱烈的情致,蘊藉的文氣,感懷體悟,瀏亮透徹,讓散文的體式不囿成法舊規(guī),雖小巧卻雋永,體現(xiàn)了當代文學較為稀缺的人文精神,因此,值得讀者的贊許。
(本文為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07最佳散文》卷序)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責任編輯:admin]
網(wǎng)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
如果你對中國散文網(wǎng)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給管理員反饋。【管理員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