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詩性的交感和鳴
自然與詩性的交感和鳴
———讀楊文豐的《自然筆記》
陳劍暉
科普文章是散文中的亞品種。它的特點是用準確和淺顯易懂的文字,盡可能深入淺出地向讀者介紹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科普文章的這種寫作特點,注定了許多科普文章常常是“科學性”有余而“文學性”不足,這或多或少給科普文章的愛好者留下了一點遺憾——至少對我來說就是如此。但楊文豐的新作《自然筆記——科學倫理與文化沉思》一書,卻改變了我對科普文章的某些成見,它不但使我眼前一亮,而且給我帶來了驚喜:科普文章,原來還可以這樣寫?
楊文豐的科普文章,或者更準確說科學美文,當然首先是以自然科學的眼光,扎實的專業知識引起我們閱讀的興趣。他告訴讀者“藍地球”是怎么回事,“晨昏線”有什么樣的運動方式,而“虹”為什么會拱背并且內紫外紅。他還精細地描寫“蒲福風級”由小到大的過程和區別,揭開“黃花雨”中的“橙雨”,“銀幣雨”,“魚雨”,“怪雨”的奧秘。以及“向日葵”為什么有時不跟著太陽轉,等等。楊文豐的科學美文,林林種種,品類眾多,層次多樣,內涵充實。它們既豐富了讀者的自然科學知識,開闊了讀者的視野,又寫得富于情趣,給人以新奇之感。
不過對于楊文豐來說,準確客觀的介紹說明自然并不是他的目的。他的寫作初衷是以自然科學作為平臺,借助對自然科學的觀察和描述來傳達他對于美的感悟和發現。這樣他的自然小品便滲透進了濃郁的詩性。請看他寫空氣:
她很詩化,抽象得像光,縹緲得如霧,漂泊得似水。她深遠、寬闊、無色、無味、透明、單純、空靈。她的腳步,虛幻飄忽,無影無蹤。你看不見她,盡管她有重量,更有形體,本非虛無。你用手抓她,先一握,再一擰,滿以為抓住了,而你的手中,卻依然虛空。
他這樣寫陽光:
亮亮光光,白白茫茫,汩汩湯湯——這是遙遠的父親般的太陽,正在大面積地使勁朝我們潑來的陽光。我感覺已恍如莊、惠在壕梁上理論過的一尾魚,順流而下。流過去了,莊周寓言。流過去了,傳統云煙。
在《自然筆記》中,像上述這樣優美生動、空靈灑脫,且富于韻律感的文字隨處可見。客觀地說,這樣的文字我是極為喜歡的。因為作者不是在那里干巴枯燥地介紹自然科學知識,而是有豐富的想象力,有心靈的感受,有感情的滲透,總之是充滿詩性的科學美文。值得注意的是,楊文豐不但善于借助各種修辭手段來描繪自然景象,把原來虛無縹緲的東西具體化,而且他的文字相當簡潔準確,比如《蒲福風級》中對風的級別的描寫,一級是大漠“煙直”。二級是葉兒“輕搖”,三級是海船“微顯簸動”,四級是“船漲滿帆”,五級變為“清勁風”,而六級則是“強風浩蕩”……從對風的級數的遞增與之相對應的詞語的準確選擇,體現出了楊文豐不凡的語言功力,而這是寫好自然科學小品的前提和基礎。
楊文豐十分推崇愛默生的“自然是精神的象征”的說法。所以他的自然筆記十分注重精神性。換言之,他總是以思想者的眼光來思考和認識自然,并力求將文化的因素、人文的精神和生命體驗融灌其間。在《虹影》中,他一方面精細地描繪了虹的幻景,介紹了許多關于虹的科學知識;一方面又從虹的“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寫到人類生命的變化無常。最后再由虹寫到冰和火的相融,顛覆了傳統的水火不相容的結論。《向日葵的寓言》由周知堂的文章起筆,再考證向日葵的由來及其生長特性,以及“我”對于不同畫家筆下的向日葵的不同體驗。而作品的重心,卻是描述向日葵在“文革”中的經歷,即史無前例的“造葵運動”對于向日葵的扭曲。作品正是從向日葵被推上政治舞臺的寓言中,獲得了關于輝煌的本質,美的瞬間與永恒,痛苦的另一種美麗,以及命運的無常與正常等方面的人生感悟。而像這樣的例子,在集子中還可舉出不少,這些作品表明,楊文豐是一位具有良好的綜合文化素質和智慧型的散文家。他的作品是關于自然的描述,更是對于人類歷史的反思,對于科學本質的追問,以及對于自然環境日益惡化的憂患。正是這些,使他的自然隨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精神性。當然,這種精神性離不開他的想象智慧,離不開他的個體生命的豐富性和文體上的獨特性。
自然科學小品是散文中的小分支。因其小,它一直不受人們的重視。現在,楊文豐寫出了這本優美的《自然筆記》,展現出了自然小品廣闊而誘人的前景。正是立足于這樣的判斷,我以為本書的出版有著別樣的意義。相信隨著國民環保意識的加強,人們會越來越喜歡自然科學小品,當然更會喜歡楊文豐這樣融科學性與文學性于一體的優美自然筆記。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