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楊文豐散文集《自然筆記》
文心與自然的三重對話
——評楊文豐散文集《自然筆記》
▓古耜
盡管必須寫的文章和必須做的事情,已經填滿了未來長長的一段時間表,但是,當廣東作家楊文豐教授給我寄來他的散文新著《自然筆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版),并希望我在閱讀之后談點意見時,我還是不加遲疑地允諾了下來。之所以如此,倒不是僅僅出于我對文豐教授辛勤勞動的敬重——近年來,他在完成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之余,一向孜孜矻矻地進行著散文的思考與寫作,顯示了一位人文知識分子鍥而不舍的藝術創造精神——這里,更重要、也更本質的因由,無疑來自著作本身——早在該著的一些篇章陸續發表于國內諸多有影響的報刊時,作為讀者和編者,我就深深感到:這些采之于大自然,旨在與其做深入對話的文字,分明包含了以往類似作品很少見到的、頗為新鮮的主體追求和文體意識,是當下散文領域風姿奇異、芬芳獨具,因而理應得到充分欣賞和特別關注的一苑新花。唯其如此,一旦它們以完整自足的文本形態現身于文壇,我實際上已經失去了保持沉默的理由。
如眾所知,中國作家對自然萬物的審美解讀,至遲在孕育和產生《詩經》《楚辭》的先秦時代,就已經展現了特有的神奇與美妙。從那時到如今,江山迭易,滄海桑田。其間,大自然的形象在中國作家心目中,雖然幾度發生著這樣或那樣的變化,但人與自然相互作用所構成的文學基本主題,卻一直在頑強的嬗遞和恒久的延續。應當承認,圍繞這樣的基本主題,中國作家捧出了若干流光溢彩的優秀作品,其中不乏歷久不衰的經典文本。但是,我們也必須意識到,中國作家筆下呈現的自然萬物的藝術形象,是有著明顯缺欠的,這突出表現為,它每每洋溢著泛神式的優雅或浪漫——山川草木時而作為喻體,以寄托人的情懷和理想,時而作為對象,以襯托人的偉岸和強健,但卻普遍缺乏一種科學的目光和理性的緯度,即忽視了對大自然本身的潛心打量和深入探照——時至今日,偌大的中國文壇,依然很難找到像法布爾《昆蟲記》那樣融入了觀察和分析的作品。從這樣的背景出發,我們來讀楊文豐的《自然筆記》,即可發現:這部作品最為顯著的特點,恰恰在于科學視線的引入和理性思維的在場。即:作家憑借自己畢業于農業氣象專業的特殊優勢,對大千世界中一些眩目的事物和有趣的現象,進行了科學意義的闡釋和理性層面的解讀,努力追求著散文作品的科普效應。
請讀讀開卷第一篇、其標題被定為全書書名的《自然筆記》吧!這篇作品要言不煩地講述著“藍地球”“晨昏線”“黃花雨”“蒲福風級”“包容一切的空氣”等等。由于字里行間注入了科學的、理性的目光,所以,它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便不單單是大自然的風生云起,百態千姿,同時還有促成和決定這一切的種種奧秘:地球的蔚藍“是陽光和空氣精心協作的‘魔術’”;樹樁年輪的差異取決于坡南坡北不同的光照、氣溫和濕度;而略顯怪異的降雨“無非是龍卷風的‘杰作’”……《臺風現象》一文,把審視的瞳孔對準了自然界并不鮮見的臺風。在科學思維的引領下,它既描述著臺風的威儀,又交代著臺風的特征;既指出了臺風生成的原因,以及其多發地帶和季節,又揭示了臺風由興而衰的全過程。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卷準確而又具體的臺風圖。佛光是一種披蒙著神秘色彩的自然景觀,它迄今伴隨著不盡的暢想與繽紛的猜測。而一篇《佛光》卻撩開了佛光神秘的面紗,使人們獲知:依據現代科技的新成果,所謂“佛光”,實乃人在特定天氣和地理環境下,看到的一種大氣光學現象——七彩光環。毫無疑問,諸如此類的作品,無論對專業人員抑或對普通讀者,都具有開闊眼界,豐富頭腦,啟迪心智的作用,從而有利于人們越發清醒通透地面對大自然,面對自己賴以生存的最終的家園。
一部《自然筆記》貫穿著科學意識,追求著科普效應,但是,卻沒有把這些當成自身的全部內容和最終目的,而是在此基礎上,注重讓作家的目光和筆觸向人類社會生活、特別是向物質和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下時代,做大膽的跨越和積極的拓展,努力把自然界的種種現象同人類的生命智慧、生存哲理和生產實踐結合起來,抓住人與自然之關系這一核心問題,展開敏銳的觀察和深入的思考。這時,通部作品便具有了科學倫理和文化批判的價值。不妨一讀《心月何處尋》。這篇文字由“心”與“月”之間蕩開筆墨,先描繪了月亮固有的清幽、靜謐與皎潔,以及這一切在人們心靈深處形成的生動光影與美麗幻象,但隨即筆鋒一轉,不無痛惜地指出了現代科技對月亮本相的還原,以及由此引發的對月光神話的消解,進而把一種嚴肅的詢問擺在了讀者面前:科學的真就一定要傷害心靈的美嗎?其中飽含的質疑與憂患是發人深省的。《緣何尋求還魂草》也是一篇自然與人類同在的作品。它圍繞“失魂”——失去正常的生存狀態和運動規律——這一關鍵詞,由人類的失魂談到自然的失魂,由個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