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首页_二区视频在线_国产精品久久电影观看_免费看片黄色

中國散文網(wǎng) 中國散文網(wǎng)
中國散文網(wǎng)
中國散文網(wǎng)首頁 > 學術報告 > 正文

漫談當代智性散文:回到魯迅那里去

中國散文網(wǎng) 作者:孫郁 發(fā)表時間:2014-09-22 我要評論(0)
字號:T|T

 汪曾祺在《蒲橋集·自序》中追溯現(xiàn)代文學發(fā)軔期的散文創(chuàng)作時說道:“宋人筆記,簡潔瀟灑,讀起來比典冊高文更為親切,《容齋隨筆》可為代表。明清考八股,但要傳世,還得靠古文。歸有光、張岱,各有特點。 桐城派 并非都是謬種……不可忽視。龔定庵造語奇崛,影響頗大。 五四 以后,散文是興旺的。魯迅、周作人,沉郁、沖淡,形成兩支。”他認為,五四以后的散文大致可以歸為沉郁和沖淡兩支,其代表一個是魯迅,一個是周作人。周作人屬于“詩以言志”的傳統(tǒng),而魯迅所內(nèi)涵的多是“文以載道”的基因。

  汪曾祺的觀點值得我們思考。新中國成立以后,關于魯迅的研究成為顯學,但研究者多用政治的符號,將魯迅研究簡單化,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魯迅研究文章,有的不忍細究,有的可待商榷。而事實上,魯迅的思想并非如某些論者所說是簡單的列寧主義的,而是跟普列漢諾夫、早期的盧那察爾斯基和托洛茨基的馬克思主義觀更為接近。到上世紀80年代開始,文藝評論家王富仁提出一個口號——“回到魯迅那里去”,倡導魯迅研究應該回到真正的魯迅去,就像當年西方學者所說的“我們回到康德那里去”一樣。如此一來,關于魯迅的讀解認識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而這種變化主要源自兩部分人,一部分是作家,一部分是學者。作家當中對魯迅了解最深且描述最老到的,便是孫犁。

  孫犁在抗戰(zhàn)時期是位革命作家,后來擔任《天津日報》“文藝副刊”的主編,堅持遠離流行色。到了晚年,他的寫作文風大變,由早期《荷花淀》清靈典雅、童話般的寫作,進入沉郁、幽暗、慘烈的語境里,如《野草》般帶有血色的、灰暗的,小夜曲一樣低緩的境地。他在晚年寫的《無為集》《曲終集》等小冊子,曾經(jīng)風靡全國,直到今天,還有眾多讀者喜歡。

  孫犁在幾乎每一本書里都有大量關于魯迅的言說,這是頗有意思的。盡管其讀書趣味與周作人接近,但周作人只愛自己鮮談他人,提倡超越功利,遠離血與火,藏身象牙塔內(nèi),而不像魯迅那樣充滿慈悲之感,是孫犁不能接受的。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他寫文章開始有一種“魯迅風”,絕不趨炎附勢,絕不輕易褒揚某個作家,而敢于直接指出文壇的問題。

  孫犁的文章是直面人生的。他在自己的文章里把六朝文字的美質銜接起來,而且把魯迅的嬉笑怒罵,特別是沉郁的筆鋒繼承了下來。他在文章里面永遠是低調(diào)的,他認為自己是個失敗的人,所以寫作的時候,是以一個失敗者的口吻來面對歷史和他人,絕沒有趾高氣揚的一面。跟魯迅一樣,他們都把自己看得很低,但是這種“低”里面又充滿智慧與慈悲。總體來看,孫犁的寫作是中斷的魯迅傳統(tǒng)的復活。

  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中國報刊上到處都能看到模仿魯迅先生的雜文,孫犁卻認為這種雜文是死的文字。在他看來,太像魯迅,太模仿魯迅一家,就成不了大家。要想成為像魯迅那樣的人,就必須像魯迅那樣在東西文化中游弋,要閱讀百家,雜取種種,最后變成自己。而他也真的像魯迅一樣成了雜家。

  當代作家張承志小說和散文創(chuàng)作初期頗具浩然之氣,來自他最崇拜的兩個人,一個是毛澤東,一個是魯迅。張承志關于魯迅的文章有多篇,他的散文深受魯迅的影響,當然也離不開考古學、歷史學、拉丁美洲文化以及中國西域文化研究的影響。上世紀90年代知識分子紛紛棄筆從商的時候,他寫了一篇《以旗為筆》,還寫過一篇《清潔的精神》,禮贊中國古代文明中的清潔精神,在物欲面前不為所動的崇高信仰。

  張承志在《黑駿馬》《金牧場》等作品里面,尤其是對歷史勾勒的那種凜烈之氣,是從魯迅文本的旋律繼承了某種氣韻。他非常好地繼承了魯迅的內(nèi)在品質,同時吸收了蘇聯(lián)作家艾特瑪托夫等人的寫作風格。他是當代散文作家群里能帶給人啟發(fā)的一個,他的散文和隨筆,幾乎每一篇都有深切的學理在里面。他咀嚼我們的歷史遺產(chǎn),在東西方文化瞭望之中產(chǎn)生了非常有趣的意象。

  張承志的文章有激情,有失敗的子民卻不屈于失敗的果敢、頑強、浩然之氣,也依傍于魯迅。在上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人們對魯迅的理解是非常膚淺的,他卻進入到心靈世界。如果說孫犁是在文章學以及在審美的態(tài)度上繼承了魯迅思想要義的話,張承志應當是說在他的學術觀和人生哲學上繼承了魯迅的遺產(chǎn)。

  另一位迷戀魯迅的作家林賢治也深受魯迅的影響。他筆下的魯迅,相較于香港作家曹聚仁所寫的《魯迅評傳》,別具一格。林賢治的散文獨成一格,有著魯迅般的孤傲,敢于向“丑”和“惡”說“不”。他的散文充滿對俄羅斯文明的敬仰,對納粹統(tǒng)治下德國知識分子命運的描述,以及對奧斯維辛集中營里囚徒精神境遇的思考,這些都有令人心領神會之處。他描述中國的近現(xiàn)代思想史以及鄉(xiāng)村生活,處處讓人感受到魯迅雜文和小說的魅力。盡管他吸收的資源不限于魯迅,但魯迅之風在他身上的烙印是極為明顯的。

  總體來看,周作人傳統(tǒng)是恬淡自如的,受他影響的作家寫作,有對人生的咀嚼和悠然之感,有一種清淡的輕靈之美,但遺憾的是,在民族存亡關頭,他的散文旨歸卻將他的創(chuàng)作引向歧途,這不僅是他創(chuàng)作更是他性格的敗筆,至今為人詬病。受到魯迅傳統(tǒng)影響的散文家,他們的寫作是很峻急、很奔放,但又沉郁的一種品格;他們有思想,不斷燃燒自己,不斷拷問自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馬拉佐夫兄弟》和《罪與罰》中對人的靈魂拷問一樣,也在拷問自己的靈魂。而魯迅的精神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在這些人身上都有,他們的寫作充滿焦慮、緊張,也充滿勇氣和擔當。他們的文字,是渾厚的交響。周氏兄弟所代表的兩個傳統(tǒng),其實是當代散文寫作兩條不同路徑,值得我們思考,也值得我們借鑒。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16日 24 版)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責任編輯:wangchun]
發(fā)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網(wǎng)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如果你對中國散文網(wǎng)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給管理員反饋。管理員郵箱

散文信息

網(wǎng)站首頁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現(xiàn)代中國散文研究所 版權所有 陜ICP備10004154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