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文化散文往何處去?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文化苦旅》在時隔22年后的今年重新出版,引發人們對文化散文的關注。《文化苦旅》開啟了新的散文時代,余秋雨憑借淵博的文史功底和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寫下的這些散文,不但從多種角度揭示了中國文化豐富的內涵 ,而且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范例。從此以后,寫文化散文蔚然成風,文化散文為散文的百花園增添了一種新類型。文化散文發展到今天,呈現怎樣的樣貌?會有怎樣的發展?
文化散文更有文化底蘊,意味更豐厚
華南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陳劍暉認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確開啟了一個散文的新時代。他的文化散文提高了當代散文的文化品位,擴大了當代散文的影響,為散文創作提供了新鮮的經驗。這一點是不能抹殺的。雖然人們對余秋雨有種種爭議,但余秋雨的確對當代的散文創作做出了貢獻,使當代散文從僵硬、保守、小氣的格局中擺脫出來,這個貢獻是誰也不能取代的。
如何界定文化散文?陳劍暉指出,文化大散文首先應是以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寫作對象。其次,與傳統散文相比,它更傾向于寫大題材,抒大感情,篇幅一般都較長。第三,視野較開闊,較注重理性,結構上突破了楊朔“蘇州園林”式的結構模式。陳劍暉解釋,文化散文雖與學者散文有相同相近之處,但也有區別。從題材與主題看,文化散文偏重于歷史上的重大題材,專注于尋求歷史的正解;學者散文更多的是追憶童年往事,青年的讀書生活,或介紹讀書體會以及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再從表達方式看,文化散文感情色彩更濃,較注重文采,理性思辨也較強;學者散文則自然平實,娓娓道來。
散文作家祝勇近年出版了《盛世的疼痛》、《故宮的風花雪月》等文化散文,在他看來,“文化散文”這個說法頗有些曖昧,因為散文是文學的一個種類,更是文化的一部分,散文本身就是文化,不需要再用文化來界定。就像我們在提到警察時,無須再說他是“維護法律的警察”,這世上莫非還有黑社會警察嗎?
“我當然理解命名者的初衷。至少為了言說的方便,我們大可不必那么嚴密。就拿‘文化散文’來說,這么多年來,它的意思早已約定俗成,就是指那些有‘文化’的散文,也就是以歷史、哲學、文化為言說內容的散文,相對于我們多年來已經習慣的那種小情小調、詠物抒情的小散文,更有文化底蘊,意味更加豐厚,篇幅也更長。”祝勇說。
當今文化散文注重展現歷史中的人性和心靈性
當今依然有很多人在寫文化散文。在陳劍暉眼中,當今的文化散文寫得較好的有王充閭的系列文化散文。王充閭有相當扎實的古代文學功底,掌握了大量的歷史材料,有平正的文化態度,又注重展現歷史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艾云的《黃金版圖》,以柔韌的敘述和豐富的想象,還原了歷史的細節記憶,書寫了近代史上那些守護國家領土完整的不死靈魂。詹谷豐的《書生的骨頭》以飽滿的語言,鐫刻出自民國以來一代知識分子的挺拔風骨,詮釋了關于獨立精神的深刻內涵。這些都是文化散文中的精品,是難得之作。這些散文更注重野史,即散落在民間的歷史碎片,也更注重歷史的細節和展現歷史中的人性和心靈性。
祝勇有自己切身的體會,他認為,“文化散文”首先要合乎文學的要求。文學考驗一個寫作者對世界的感知力和藝術上的創造力。文學和世界是互相塑造的,歷史文化和寫作者的內心也是相互塑造的。沒有內心的感應,歷史和文化也就變成了僵死的知識卡片,沒有了冷熱,沒有了活力。我曾經寫過許多歷史人物,比如“袁崇煥與明代絞肉機”、“吳三桂的命運過山車”,還有王羲之“永和九年的那場醉”、“宋徽宗的光榮與恥辱”等。他們朝代不同,處境各異,但這些看似無關的人物,卻與我們的命運息息相關,我是通過他們來書寫我對我們置身的這個世界的認識,書寫我對命運的理解。落筆的時候,我覺得他們的魂就附著在我的身上,感覺到他們的體溫、傷痛、脈動。我熱愛書寫歷史,是因為歷史無限的寬厚,可以讓我的生命與想象力無限地展開。
祝勇引用麥家說過的一句話:“所謂的創新,也包含著對舊的事物的重新理解。”祝勇舉出像安意如《再見故宮》、邵丹《重門》、南子《西域的美人時代》等這些散文,都寫得好,尤其需要注意,這些都是女散文家。在我們印象里,女散文家似乎更關注私人空間,而不大對歷史和文化感興趣。現在,這種性別上的差異越來越不明顯了,越來越多的女散文家在寫作中表現出對歷史文化的興趣,呈現出深郁的中國特色,當然也有她們自身的氣息。
應多一些生命意識的滲透
陳劍暉認為,當今的文化散文的不足,既體現在散文的視野、氣度、理性精神和對歷史的把握上,也體現在感情的介入,文體的創新,語言的表達等方面。必須承認,當前文化散文的問題很多,現狀堪憂,表現在:一是知識崇拜,這在余秋雨后期的創作和追隨者那里尤其明顯。二是追求大題材大感情,以及與此相應的長篇幅。三是忽略了個體的真切體驗和生命的投入。四是缺少具體可感的生活細節。當然,這些是從大的方面說,其他的問題還有不少。
祝勇認為,很多“文化散文”都寫成了知識的堆砌,成為寫作者炫耀知識的工具。這是當前“文化散文”流于淺薄的一個重要原因。知識是工具,是拿來使用的,不是拿來炫耀的。它是必須品,不是奢侈品;是共享資源,不是給少數人的專供品,因此不需要炫耀這種知識上的特權。
陳劍暉指出,總體來看,文化散文在走下坡路,前景不太樂觀。不過如果文化散文能將史、思、詩三者融為一體,同時少一些“高大上”題材,少一些文化感嘆、文化悲憫和文化陶醉,多注意在野的文明,異質的文化,多挖掘沉潛于民間的文化碎片,同時多一些生命意識的滲透,多一些有血有肉的細節描寫,以及人物心靈世界的剖析,如果能做到這些,我對文化散文還是很有信心的。
祝勇表示,我對任何前景都既不樂觀,也不悲觀。假如世界上沒有了散文會怎么樣,假如我們的文字中缺少了過往文化的照耀又會怎么樣,我們一想就知道了,答案也就不說自明了。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