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美與鄉愁
字號:T|T
靜美與鄉愁
---------邢小俊《超度》是一種漸逝的《詩經》美學
周 明
農業時代的靜美與鄉愁,是一種悠長的情感……
邢小俊的《超度》不是一般的鄉土散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和《詩經》都是典型的“農業美學”產生的作品。
農業民族把種子埋在土里等待它發芽、開花、結果,天生有一種長久的耐心,這就是農業背景。農業社會背景里產生的文明就變成了一種美學——“農業美學”。
《詩經》里表達的都不是英雄和轟轟烈烈的大事,大部分都是農業社會里人走過一塊玉米地時那種淡淡的哀傷,或者是在河邊看見自己心愛的女子卻不知道如何去追求的惆悵,全是淡淡的東西——這就是農業社會的美學。“農業美學”是人類在今天仍然要珍惜的情感。隨著工商業社會的來臨,人在土地里那種深厚的經驗,那種悠遠樸素的情感,正在慢慢淡下去。
作家的價值觀決定了他選擇什么樣的題材。邢小俊的散文集《潑煩》、《覓渡》先后獲得第三屆柳青文學獎和第六屆全國冰心散文獎,引起社會反響。身在城市,他總在執著地寫鄉村,有評論家認為他寫的是鄉土散文,有的說他是行走在21世紀城市中憂郁、孤獨的鄉村哲學家。我想說,他寫的其實是一種正在消失的農業社會審美規范和美學。
為什么說農業社會產生的文明就變成了一種美學呢?
有三點原因,農業社會的大背景下,第一:農業使人學會了等待——把種子埋在土里,等待它發芽、開花、結果,所以不能像游牧民族一樣走動,他們必須定居。天生有一種長久的耐心,。第二:農業使站在土地上的人相信有穩定的自然周期,相信循環,深諳大自然是有平衡有節奏,知道冬天萬物都會枯萎死去,萬物復蘇的春天一定會來。從播種到收割,一年就過去了。第三:農業使人學會了敬畏。農業靠天吃飯,靠土地吃飯,所以農業使人學會了敬畏天地。人謙卑得像土地一樣,在土地里生長,最后又回到土地中去,個人再大的哀傷,都會被大自然擔待。
《詩經》,是典型的農業美學產生的作品,是徹底的農業審美。詩經的作者都是來自民間的人,他們描寫的都是農業背景下一種淡淡的東西,感情特別樸素、平實、悠遠。
詩經里的情感會在目前的社會延續下去嗎?
散文集《潑煩》《覓渡》《超度》都在不同程度地寫一個城市人記憶深處的村莊,寫一個都市人對和諧鄉野的記憶,對漸逝鄉村的懷念和悲憫。他的心理糾結來自于----在中國快節奏的城市化進程中,一方面村莊正在萎縮,正在被鋼筋水泥吞噬侵占,另一方面城市像煎餅一樣攤大,汽車擁擠傾軋在城市道路上,挖掘機日夜轟鳴掘進,農業社會里生活一貫的靜寂安寧被打破了……而現代人越來越多地拋棄了土地,他們經過一片玉米地時已經很難發出感慨了,每天萬千信息的沖擊下,在如今快節奏生活中人們已經變得粗糙了,變得焦慮不安,無所適從了。這種簡單的、回到自然的、在土地里生存的情感已經慢慢消失了。這是幾本書能引起共鳴,引起廣泛關注和評論的原因所在。
鄉村和農村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鄉村是詩意的文化的,農村是現實的、真實的。家鄉是地理和文化的,故鄉是心靈和精神的。家鄉存在于土地,而故鄉隱藏在心靈。
現在的中國大地上只有農村,并且,越來越少了。在這個國家里,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失去自己地理上的家鄉,不敢奢望精神上的故鄉。具有農業社會審美的人們紛紛進入到都市后,成為工業商業社會里普遍存在的哀傷。人們只是無奈地走著。所以,邢小俊曾經說過“我們不過是一群假裝自己有故鄉的流浪漢”!
《超度》背后隱藏的農業時代的審美,是現代人非常懷念的,那里邊有他們的鄉愁。書中記憶的陽光、土炕、棉鞋、繩索、老槐樹、藥鍋、農具、麥收、埋葬、鄉村巫師、赤腳醫生以及村莊里的牲畜動物,都成為他試圖參透生命奧義的密碼鎖,和他獨特的生活體驗融入在一起,便向外界呈現出了不一樣的生命世界和農業審美。
從秦嶺大山腳下走出的我,因為這本書,也引起了我的鄉愁,我思念那座中國獨一無二的巨山,并且深深地思索它的文化意義。當我遠離了這座山,我才發現它真正的意義在于——它不僅給了秦人一道自然屏障和資源寶庫的“后花園”,更給了秦人的一道心理屏障,心理依靠。如果沒有這座大山,朝南放眼望去一馬平川,人們的心理狀態和思維模式絕對是不一樣的。
同時,邢小俊又是一位積極弘揚“正能量”的媒體工作者,懷著夢想、時代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他一直在尋找和發現著社會上陽光的、積極的、向上的東西,放大,展示給人看,把積極的價值取向,正確的態度觀點傳遞給人們——這是他另外一個難得的稟賦。
我希望大家關注他,并關注他關注的題材!
(當代著名作家 中國散文學會名譽會長)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責任編輯:wangchun]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
如果你對中國散文網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給管理員反饋。【管理員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