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首页_二区视频在线_国产精品久久电影观看_免费看片黄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首頁 > 散文快訊 > 正文

賈平凹、蘇童等上海書展文學對話

中國散文網 作者:中國作家網 發表時間:2013-08-19 我要評論(0)
字號:T|T

 

 

         第十屆上海書展自8月14日開幕以來,開展了多場文學演講、作家對話、新書發布、讀者見面會等活動。其中,“全球文學十二時區”也將以此為基地,邀請世界各地的文學家在12小時內跨時區連線,展開文學對話。

  賈平凹、金宇澄對談城市文學

  8月14日,作家賈平凹、金宇澄作客于“全球文學十二時區”,對談“城市,從傳統到現代”這一話題。

  在賈平凹和金宇澄的小說里,故鄉是重要根基,無論陜西的風物人情還是上海的里弄瑣事,總彌漫著作家的復雜情緒。賈平凹對故鄉的解釋很直白,“父 母在哪里,哪里就是故鄉,故鄉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的,他們不在了,也就不會再去那兒了”。1972年他從鄉村前往西安,因此對城鄉變革具有更清晰的認 知,“再寫農村是在城市里看農村,是從另一個角度看農村”。類似的經歷也發生在金宇澄身上,下鄉讓他離開上海,“當你離開一段時間以后,和每天待在那里感 覺完全不一樣。所以賈老師寫農村,和一直在家鄉的人是不一樣的”。他覺得,故鄉就是這么一種觀念,在那里成長的人因為離開,才更有故鄉感。

  在賈平凹和金宇澄的一些作品里,可見鄉村傳統與城市現代生活的碰撞、融合,不管在鄉村還是城市,沒人能無視這些年的城鄉劇變。對此,賈平凹這樣 說,“傳統一下子轉到現代,而且這種轉化特別急促、特別快,吃的、穿的、住的變了,世界觀、生命觀、價值觀也變了……這對作家的創作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給作家提供了特別多的素材。以前的作家寫農村就是農村、城市就是城市,但是現在寫農村可能牽扯到城市。所以,我每年都到上海、北京逛幾次,也到西北一些邊 遠的農村去看看,兩相比較才能真實了解中國的社會。”

  對上海感觸頗深的金宇澄說,有時候我會看到,馬路邊上世紀30年代的石窟門房子馬上要被拆掉,它們可能已經存在了100年,但過些日子可能就什 么都沒有了。也許在很多人心里,這么多年它們沒有太大變化,在與不在也并不重要。但我還是覺得要留下它們的痕跡,不然時間很快過去,一翻就是50年、 100年,沒有人會再記得這些房子里的故事。文學藝術的功能就是讓我們看一朵花慢慢開放,正常情況下你看不到一朵花怎么開放,文學藝術就可以慢慢地把一朵 花開給大家看。我只不過是把一些很多人覺得毫無意義的城市生活寫出來了,“生活中有些瑣碎的細節也蠻有意思,應該有人寫寫這些瑣碎的東西”。

  蘇童講述《黃雀記》的故事

  8月14日,蘇童攜新作《黃雀記》來到上海書展舉行簽售活動,并與讀者就該書進行交流。

  他介紹說:“《黃雀記》由青少年強奸冤案引發,講述一女兩男三個當事人的罪與罰,反抗命運軌跡的掙扎。時間從上世紀80年代延續到新世紀,故事切入當下,寫他們的絕望與希望。”

  在這部作品中,蘇童再次把他的目光回歸到香椿樹街上,此前他在多部作品中描寫過這條街上的故事。蘇童表示,“這條街在我整個創作版圖無可替代, 叫什么街,其實不重要。最關鍵是我想通過街區生活展示社會、展示整個世界。這種企圖、野心從沒有變過。前幾年的書離開了,還是為了回來。香椿樹街會伴隨我 一輩子。”

  《黃雀記》原名《小拉》,蘇童說:“很多人不知道‘小拉’是什么意思,其實這是一種江南的舞蹈。原來的這個書名太具體了,所以還是決定用一個抽象點兒的名字。‘黃雀’這個意象我很喜歡,整個小說的敘事結構就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感覺。”

  蘇童稱,曾經也有讀者向他反映他的作品中女性角色總是很鮮明,而男性角色卻大多變成陪襯。蘇童在寫作時會刻意重女輕男嗎?“我并沒有刻意這樣。書里的男性角色需要大家去仔細揣摩,比如新書中柳生這個人物我寫得就很滿意。”

  韓少功:“文學尋根與文化重建”

  8月15日,在參加完《日夜書》的簽售活動后,韓少功又來到名家新作講壇,和讀者分享他對“文學尋根與文化重建”的看法。

  韓少功被稱為尋根文學代表人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在1984年撰寫了一篇名為《文學的根》的文章。韓少功在講座中談到,所謂“尋根文學”的概 念是批評家提出的,也許是因為這樣討論起來比較方便。“翻開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大部分‘尋根文學作家’的履歷,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他們幾乎都是 中青年以上的年紀,絕大部分有過上山下鄉的經歷。當中國人迎來文化大沖擊的時代時,這些知青生涯中城鄉生活彼此交錯、相互貫穿的體驗,為他們留下了大量的 感受、經驗和故事。所以,當‘尋根文學’的概念被提出之后,這些泥沙俱下的往事自然噴涌而出,一時間大量的優秀作品得以涌現。”

  談到文化重建時,韓少功以西部歌王王洛賓和舞蹈家楊麗萍為例說到,進行文化重建,應該認識和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有效學習包括西 方在內的全人類一切文明成果,投入現代人的文化創造。“尋根不是要建立博物館,不是要厚古薄今,不是要守成。相反,我們只是認識和利用各種各樣的文化資 源,來支持和促進我們的創造。創造者一定具有最包容和最謙虛的胸懷,不會出于某種情緒化的原因,對任何一種文化遺產給予忽視或蔑視。”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如果你對中國散文網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給管理員反饋。管理員郵箱

散文信息

網站首頁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現代中國散文研究所 版權所有 陜ICP備10004154號-2